金沙遺址出土石磬彌足珍貴
日期:2016/12/14 10:53:32   編輯:古代建築
至今仍能發出靈動清脆的聲音
2006年6月10日這一天,是第一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金沙遺址現場發掘情況,這一天,金沙遺址出土了100多件文物,最引人矚目的,則是一大一小兩件石磬。在祭祀區西北角一個探方內出土的這兩件石磬,其中一件石磬長109厘米、寬56厘米、厚4厘米,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商周時期石磬中體量最大的一件。另一件則略小,石磬有孔。大石磬上並無圖案,小石磬上則隱約能看到兩組“弦文”。顯然,這個符號出自金沙人之手,它代表什麼?是為了裝飾?還是隱藏著一些不為人所知的信息?為何大石磬上反而沒有任何紋飾?至今仍然是一個謎。石磬在考古發掘中並不多見,金沙遺址的石磬彌足珍貴。
磬是中國最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它可能源於某種石制片狀的勞動工具,如石鏟之類。先民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石制工具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便用來為樂舞伴奏,於是出現了磬。目前我們能夠知道的早期原始形制的石磬有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石磬,系打制而成。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石磬,也系打制而成。這兩件石磬為夏代遺物,距今約四千年左右。
甲骨文中,“磬”字的寫法,是一人站立,作敲擊懸石狀,郭沫若認為“其意若曰以手擊磬,耳得之而成聲”。“磬”字的由來與它的演奏方式不無聯系,磬演奏時需懸掛起來,因此上方都有懸孔,金沙石磬自然也不例外。
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這兩件石磬,體現了古蜀王國祭祀活動的隆重與莊嚴,也使蜀地“未有禮樂”的認識成為過去。這兩件石磬至今仍可敲擊發音,其音質純美悅耳。
石钺:
器物造型明快簡潔
金沙遺址出土的這件石钺兩面微凸,平頂,頂上無銎,有肩,刃部為長舌形,圓刃較厚,正面肩上有一欄,欄內飾9個斜方格紋,在中間四個方格內飾有圓圈紋,欄下中部飾有垂葉三角紋,兩邊飾雙重波曲紋,器兩側磨成長方形,背面無紋飾。器物造型明快簡潔,花紋裝飾清新樸實。
這件石器與1980年2月在彭縣竹瓦街西周窖藏內所出土的青銅钺形制如出一轍,只是裝飾花紋不同而已。與這種形制相類似的器物,曾經在陝西城固地區銅器群中也有出土。石質類這種形制的器物則是第一次發現。
(來源:成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