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姑娘陸巷古村“尋茶訪友”
日期:2016/12/15 22:19:58   編輯:古代建築陸巷茶鄉來了一群外國朋友。
一座山,一石桌,一盞茶,昨日,美國姑娘翠茜和她十幾個來自法國、德國、加拿大的朋友們,找到了隱居在蘇州東山陸巷古村鑒山堂裡的張放。
翠茜到達的時候,張放正在家中准備炒制碧螺春,當了解到500克碧螺春需要5000個芽頭,炒茶師傅需要通過手工采摘5000次、挑揀5000次時,翠茜們大為驚歎碧螺春制作的精細,張放也笑著和外國朋友們說,和機械制作的袋泡茶不一樣,我們的碧螺春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像是藝術品,因為它們是純手工制作。
三月的鑒山堂,屋前的梅花香氣尚未散開,山澗池水邊的楊柳枝開始泛綠,迎春花已然鵝黃。在現代社會裡享受如此寧靜、恬淡的生活,並在簡單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義與樂趣,眼前的一切,似乎只有在美國著名作家盧梭的《瓦爾登湖》中才能體會。東山陸巷古村七十二堂之一的鑒山堂,風雨飄搖六百年,漸漸垮塌,直至2005年,在深圳經營一家網絡公司的IT精英張放毅然回到了出生地陸巷古村,隱居在古村裡,足不出戶精心修繕祖屋,一修便是十年。“種茶養芝,築屋鑿井,手自為之。日徘徊林下,舒嘯山泉,人以為狂,而偃仰自得。”這是張放對自己的介紹。據張放介紹說,家裡到現在沒有通自來水,用的水都是從老井裡取的,洗完衣服沖廁所,院子裡還有大缸接雨水。正是因為沒有方便的自來水,所以會時刻提醒自己節約用水。家裡的電器只有6個,除了電腦,分別是電飯煲、電磁灶、電水壺、電風扇和冰櫃,之所以選占地的冰櫃,是因為立式的每次開關門冷氣會逃掉,不夠“低碳”。如今家裡吃的菜基本上是自己種的,喝的茶是夫妻兩人自己炒制。雖然不出門,但張放說日子並不寂寞,反而還很潇灑熱鬧。由於從事網絡工作,網友很多,來造訪的也很多。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是慕名而來的,他都熱情招待,不問姓名,不問職務,談的投機的,便拿出自泡的酒,讓農家樂飯店把菜端到鑒山堂來,坐在古籐石桌下把酒言歡。短短幾年下來,他接待的訪客,接近三千。
翠茜和她的朋友們,喝著主人張放炒制的新茶,舉目便能欣賞春色明妍,閉目則可聆聽林間鳥語,心情十分惬意。翠茜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張放先生放棄城市回歸田園的故事吸引了她和她的朋友們,這次來到實地,果然也感受到了心情的放松和愉快,並期待著下一次再來鑒山堂喝喝茶、聊聊天。(朱玉崗 沈紅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