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西晉古村“自我救贖”

西晉古村“自我救贖”

日期:2016/12/15 22:34:32      編輯:古代建築

村中古樸的村道。

銹跡斑斑的拉環。

古巷裡的“敘倫堂”。

歲月敲打1696年歷史“中原南遷第一村” 為免“樯橹灰飛湮沒” 村民籌資修復

古村鏡像

核心提示

一個始建於西晉、擁有著1696年輝煌歷史的古老村落,在經歷了千多年的雨打風霜洗禮後,村中大量堪稱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精品的建築日漸破敗,面臨 “樯橹灰飛湮沒”的危險。

為了挽救這個具有“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金字招牌的西晉古村,無數的新田村人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自我救贖”。他們多方籌集資金對村內瀕臨倒塌的標志性建築“愛敬堂”、“敘倫堂”等兩座祠堂以及“文明門”等標志性建築進行了復古修葺。隨著新田村的首期維修工程告捷,記者昨天走進了古村,與當地學者、村民一道探討如何以民間力量保護古村落的話題。

文、圖/記者龍成柳、卜瑜

通訊員廖春花、沈榮金、李光利

古村集古代建築大成

村中老人告訴記者,古村中散布著各朝各代的古民居建築數十幢,其中保存較好的明清建築達1萬多平方米。村中的建築特色南北交融,既有客家特色,也保留著許多中原風格。漫步新田村中,阡陌縱橫交錯,道路兩側青牆玄瓦、鳳頭檐角,比比皆是。這些古老房屋深得中國建築藝術中石、木、磚“三雕”之精華。許多房屋的天井完全是用特制打磨的青磚鑲嵌,牆上屋頂還有精雕細鑿的花紋或者顏色淡泊的壁畫。尤其令人咋舌的是,村人石窗上的花紋種類繁多,圖案精美絕倫,有萬字紋、古錢紋、火輪紋、蝙蝠紋等寓意著種種美好祝願的花紋多達數十種。

這些堪稱藝術精品的古老建築構件,在年復一年的雨打風吹後已顯得斑駁陳舊不已。村中現年84歲的老教師李森林說,村內日漸衰敗,原有的17個名門望族的古祠堂,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只有6個。他說,村人早已萌發了“重修古村”之意,只可惜勢單力薄,一直未能如願。

堅持修舊如舊原則

日愈凋零的村容村貌令新田村民痛心不已,當地學者沈榮金感慨道,新田村的重修最大的困難便是資金不足。“在初步預算中,工程總預算超過100萬元。”

為了籌集資金,外出的鄉賢、打工的子弟、務農的鄉親全都發動起來,你一百我五十,很快湊了一筆維修基金。村民們通過最大程度地節省材料和工錢,最終僅用30余萬元完成了原預算逾100萬元的工程。

三大標志建築基本修復

“這次的修葺堅持采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和傳統技法施工,做到能保留的保留,力求恢復原貌。”新田村後裔李光利說,此舉是為了“修舊如舊”,不讓修繕未達保護目的卻成為破壞。為了達到保護為主的目的,村民們幾經周折才找到了江西一位有著豐富的祠堂修葺經驗的老木工。

走過一段泥濘的村道,繞過一段新修青磚牆壁,記者便見到了重新煥發了青春的明代“愛敬堂”。只見原本已開裂甚或倒塌的牆壁,現已被重新砌上仿古青磚,正門也已裝上了嶄新的朱紅色木門。

而村中的“文明門”也將門框重新砌上了石磚,豎上了朱紅木柱。

據烏迳鎮鎮長李泉洲透露,鎮裡已經制定了新田村的下一步建設規劃。“我們設想將村中古建築周圍的村道鋪上鵝卵石,打造一條1.5米寬,長約2公裡的仿古村道。”“其次建議村民拆除古建築周圍現已大多數被用作柴房、雜物房、牲口蓄養的土坯房。”“第三,繼續規劃修葺其它瀕臨倒閉的古建築。四是將在村中聘用村民對修好的古建築進行管理。”

新聞鏈接:

“中原南遷第一村”

新田古村位於南雄市烏迳鎮,與梅關古道同屬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交接點,在歷史上有著“中原南遷第一村”之稱,自西晉建村至今已有1696年歷史。近年來,新田村陸續被省有關部門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