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梅:我的家鄉羅城古鎮
日期:2016/12/16 17:52:17   編輯:古代建築
![]() |
|
羅城鎮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部,犍為縣東北部,北距樂山市60公裡,西距縣城玉津鎮31公裡,處在“中國第一山”——峨眉山、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小西湖”——五通橋這條中外馳名的風景線上。
羅城鎮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對象,緣於其獨特的造型。主街凉廳街為船形結構,俗稱“船形街”,始建於明代崇桢元年(1628年),成形於清代。
![]() |
古色古香羅城古鎮。 |
“船形街”東西長209米,南北寬9.5米。從鳥瞰圖觀察,它就像擱置在山頂的一只船,位於鎮西的“清真西寺”是船頭,梭形的街面是船底,兩邊的建築是船舷,中部的一個戲樓是船艙,東端的“靈官廟”似船的尾篷,西端的天柱是船的桅桿,“靈官廟”右側22米的過街樓是船舵。因為“船形街”從天上看,它又像一把織布的梭子。因此,它又有“山頂一只船,雲中一把梭”之稱。“船形街”兩側的長廊被當地百姓稱之為“涼廳子”,在這裡穿行趕街不怕曬、不淋雨、不濕足。明清時期,這裡被人們稱之為“晴雨市場”,人們在涼廳內喝茶、看戲、觀燈、下棋。建築考古專家表示,“船形街”的發現,對於人們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又有了新的認識,這種穿逗木構架形式的建築,對於地震的抵抗能力更強。
![]() |
鳥瞰羅城古鎮。 |
羅城古鎮是犍為縣聞名的“旱碼頭”,年年防天旱。明清時,她是方園百裡的貿易交換的中心。歷傳:“羅城旱碼頭,滴水貴如油”,吃水需要到幾裡外的鄉下去挑。幾乎小鎮年年有大小不同形式的“求天下雨”活動,街上家家戶戶門外擺設香蠟供果,虔誠地朝拜“靈官”,向水龍撥水,以多為善;幼童們手持小黃旗口念“天老爺,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充分反映了當時羅城人民渴望雨水的心情。
據傳,修建“船形街”是明清時一位張秀才高見。“羅城旱碼頭,客商難久留,要得不缺水,羅城修成舟”。為此,數百名能工巧匠精心設計修建了船形街。它是明清求水的象征,是祈禱上蒼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兆,也是羅城雲集四方商人,同在一只大船之中揚帆迸發之構思,建“船”形鎮有“同舟共濟”之意。船形街似天上仙女掉下的一把梭,亦是人們求雨的象征。這些傳說固寓意美好,但決非羅城船形布局的構思依據,應該說是古羅城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完美體現,在橢圓形丘頂上的建築布置和巧妙的利用。船形街不拘一格,別具匠心,令人注目。布局奇巧、建築古樸的“船形街”三百多年來經歷了風風雨雨,至今仍然保持著昔日的風采。
![]() |
船形街的尾篷(靈官廟)。 |
澳大利亞的建築專家經過數次考察後,仿造“船形街”的布局,在墨爾本市建造了一個船形的“中國旅游城”。又說一出生羅城的華僑富商因思念家鄉,便在國外建一類似於羅城的船形街,以解思念家鄉之苦。
![]() |
行走於船形街不被日曬雨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