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錢報讀者觀光團走評新塘棲

錢報讀者觀光團走評新塘棲

日期:2016/12/16 18:08:40      編輯:古代建築
國慶長假期間,古鎮塘棲作為杭州運河綜保工程的一部分,首次對外開放其“新塘棲”的“五街”項目:水北街、市南街、三條半弄等歷史街區紛紛亮相。塘棲在歷史上的繁榮要歸因於京杭大運河水路交通的樞紐作用,在陸路開辟後,塘棲鎮逐漸衰落。不過如今,隨著杭州運河綜保二期工程的開展,塘棲古鎮將迎來全面復興。

  國慶長假,本報邀請了20名讀者組成觀光智囊團,在塘棲體驗了這座人文底蘊濃厚的古鎮的風韻,見證一座歷史名鎮如何煥發新的生命。

  錢江晚報國慶系列公益文化活動第二站·塘棲賞古韻

  本報記者 鄭琳 本版攝影 屠春

  水北街:

  逛糕點鋪,看缫絲表演

  我們讀者觀光團從塘棲“鎮鎮之寶”廣濟橋出發,翻過這座500多年歷史的古橋,映入眼簾的就是一片明清時代建築群——水北歷史街區。水北街原長2500米,除民居外還有油坊、廟宇等建築。現在經過“運保”一期工程恢復的樣板街區長200米,街上店鋪林立。

  觀光團的讀者們剛翻過廣濟橋,一眼就瞧見了街口的“法根糕點”,店門前人聲鼎沸,游客們都提著超大環保袋往外“背”糕點,於是我們觀光團的二十幾人一下興奮了,呼啦啦地湧進了這家點心店。

  法根糕點在杭州人中的名氣相當大,不少人甚至會專門趕來買這裡的酥糖、干菜餅。塘棲的導游小沈看到大家都湧進法根糕點,不由地笑說:“杭州人都只知道’法根’,其實我們塘棲本地人最喜歡的是‘朱一堂’呢。”聽導游這麼說,讀者們才發現邊上有一家排場同樣大的點心店。於是大家呼啦一聲,又一起湧進了朱一堂。可惜朱一堂的生意太好了,一個上午幾乎把糕點都賣完了,鋪子裡已經所剩無幾。

  傳統的絲綢工藝也讓很多讀者駐足觀賞。塘棲鎮請來塘北村民間缫絲高手在水北街上現場表演。她們當場在熱盆湯和木質缫絲車上抽蠶絲,這一技藝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水北街上另一處受讀者團青睐的地方就是乾隆御碑了。乾隆帝七下江南,三次住塘棲,還在這裡留下了御碑。在水北街樣板區的盡頭,能看見一塊高高矗立的石碑,此碑立於清乾隆十六年,額上刻有雙龍戲珠浮雕,碑文四周镌有雲龍紋,是浙江省境內現存最大的御碑。

  “水北街上的建築還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讀者智囊團提議,“水北的糧站,以及街上的很多大宅院其實都可以做成特色的店鋪和展廳。”

  市南街:

  跟廊檐、美人靠合個影

  位於塘棲鎮東南部的市南街區則以一座呈“八”字形的玉龍橋著名。八字橋廊檐一角為舊時塘棲鎮廊檐建築的遺存代表。塘棲的廊檐自古有名,沿河的街道都建有廊檐,連橋上都有橋棚。廊檐是明代的建築結構,造型簡樸,線條舒展,上為過街樓,下為廊檐街,沿河的一面有一長溜木長椅,人稱“美人靠”。

  舊時塘棲碼頭上流傳“跑過三江六碼頭,少見塘棲廊檐頭”,豐子恺先生老家石門還流傳“塘棲鎮上落雨——輪(淋)勿著”這樣的歇後語,說的就是塘棲廊檐路路通,下雨天走在廊檐內淋不著雨。

  要看廊檐頭、“美人靠”,這邊風景獨好,於是觀光團的讀者們紛紛在這裡合影留念。國慶期間,這裡不僅有江南水鄉風情的古建築,還有郵票展、書畫展,看得游人目不暇接。

  “咱們的運河比很多水鄉古鎮的小河有氣派多了,”觀光團的讀者們一邊站在八字橋上眺望美景一邊感歎,“河面寬,船只多,看起來就非常繁華。這裡簡直是天然的照相館嘛。”於是,我們的讀者團一行二十幾人就在這個廊檐頭、“美人靠”的地方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唯一可惜的是這片歷史街區和兩旁的現代建築太靠近了,”智囊團向記者提議,“建築風格還不太相融。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看到一個完整的市南街區!”

  三條半弄:

  又長又深的弄堂是為了防盜

  八字橋掉頭沿市新街往北回走約200米,可以看見一排老宅,這裡就是三條半弄歷史街區,是杭州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之一。三條半弄由太史第弄、郁家弄和沈家弄組成,均為古鎮塘棲七十二條半弄的一部分。這些弄內的房屋都是跨弄而建,弄堂裡套著弄堂,每條都長達上百米。

  太史第弄曾經住過塘棲史上兩大家族:卓家和范家。在這兩大家族都衰落後,三條半弄的大宅院裡住進越來越多的尋常百姓,最多時達上百戶人家。孩子們白天最喜歡在幽深的弄堂裡捉迷藏,不過到了晚上卻不敢在黑漆漆的弄堂裡玩耍。據說,人們之所以關閉大宅門而從狹窄悠長的弄堂裡走動是為了防盜。從外面看,完全不會知道一個大門緊閉的大宅門裡面會別有洞天。三座大宅門在國慶期間展出的老家具和塘棲老照片也給這裡備添古韻。

  我們的讀者觀光團都對三條半弄這道獨特的風景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走過很多水鄉古鎮,不過這麼長的弄堂倒是第一次見到。”讀者鄭美珍對記者說,“其實老底子杭州就有很多這樣的大牆門,木頭窗戶,石頭牌坊什麼的,但是這麼深的弄堂就沒有了!而且原來是為防盜設計的,真是有趣。”

  三條半弄和市南街相隔不過200米,其間的小農貿市場也勾起了大家的購買欲,不少讀者轉了20分鐘就提著大包小包的時鮮果蔬回來了。

  “可惜這兩個街區是被分開的,中間是現代建築了,如果這兩個景區可以連成一片就更好了。”讀者智囊團當下就給塘棲開起了方子,“比起烏鎮,塘棲的地盤和規模可大多了,但是現在剛開發的景區還不集中,希望將來可以看到整片整片的歷史街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