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老城區多個古建築集中維修
日期:2016/12/14 11:55:51   編輯:古代建築孫家公館記者錢歡青
老城區的優秀老建築給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深厚的底蘊,但老建築因為年代久遠,難免出現破損,因此需要進行及時的維修保養。記者獲悉,近日,老城區的孫家公館二進院正房、東西廂房的屋面維修保養工程已經全部完成,慈雲觀門樓屋面維修保養工程已基本完成,而下一步,陳冕狀元府9號院二進院西廂房的屋面維修保養也即將展開。
為孫家公館“治療”屋面漏水、下塌
從鞭指巷北頭往西,在雙忠祠街和西公界街交叉口的西北角,有一個古色古香、非常漂亮的門樓,這就是門牌號為雙忠祠街21號的孫家公館,孫家公館原為一個二進院落,曾是國民黨旅長孫繼清的私宅,2013年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張潤武等著《圖說濟南老建築(民居卷)》一書所述,孫家公館的大門樓最為精彩,“是濟南民居中形制最高的金柱大門,五檩四架椽,檐柱上端是尺度較大的花牙子雀替,雕镂精美,匠心獨具。”
負責本次維修的山東智邦改建加固工程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告訴記者,此次老城區古建築維修行動,由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牽頭,歷下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進行招標,山東智邦改建加固工程有限公司具體施工。該負責人表示,孫家公館的二進院正房屋面多處塌陷,南側飛檐拆除,坡度加大,導致瓦礫脫落,椽子腐朽下垂,望板局部腐朽,東、西廂房部分椽子腐朽下垂,局部瓦礫滑脫、移位。針對出現的塌陷和漏水現象,工作人員對屋面的基層進行了維修更換,對椽子木梁進行了調整、加固,並更換了一些瓦礫。孫家公館的維修工作從7月29日開始,至8月15日完成。
慈雲觀門樓屋面修舊如舊
在8月15日完成對孫家公館的維修工程之後,工作人員便開始對位於將軍廟街13號的慈雲觀門樓屋面進行維修保養。慈雲觀是一處道教廟宇,相傳為府城隍廟分院,由同一位道長主持,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現為歷下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慈雲觀門樓十分漂亮,為硬山頂雙坡屋面,門樓為三開間,中間有一個石砌圓形拱門,拱門上嵌著一塊刻有“慈雲觀”三個字的石匾額。
慈雲觀門樓屋面的破損相對比較嚴重,正脊和垂脊都出現了斷裂等現象,筒瓦和垂獸也都或脫落或丟失。因此,在維修過程中,僅屋面的青瓦就更換了四分之三。另外,屋面的望磚也需要固定,正脊、垂脊都進行了拆除、修補和安裝。維修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從8月15日到現在,慈雲觀門樓屋面基本已經修完,但還需要等天氣好一點的時候對新換上的瓦進行上色。
維修古建築保持其原有風貌
維修古建築,講究的是修舊如舊,保持老建築原有的風味,維修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用來更換的瓦是從曲阜定做的。在維修時候,還要特別注意保持老建築修之前的風貌,“孫家公館的瓦原來是紅瓦,我們就換上跟原來一樣的紅瓦,慈雲觀門樓的瓦是青瓦,我們就換上青瓦。而慈雲觀門樓前面刷的標語,我們也沒有刻意去掉,因為這標語本身,也包含了當時的歷史信息。”另外,由於古建築維修有著特定的程序,需要經過前期勘察、方案設計、專家論證和文物部門審批等諸多環節,因此不會像普通房屋維修那麼迅速。
另據悉,在完成慈雲觀門樓屋面維修之後,工作人員還將對鞭指巷陳冕狀元府9號院二進院落的西廂房屋面進行維修保養。陳冕狀元府於2013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相關新聞
家住慈雲觀的80歲老人回憶往日歲月——
那時候這一帶可真熱鬧
進慈雲觀門樓不遠,一棵杏樹迎面而立,杏樹下,80歲的王慶靜老人正在水槽洗菜。老人從小生活在慈雲觀院子裡,在他的印象中,當年的慈雲觀,和東邊緊挨著的將軍廟和府城隍廟,“熱鬧得很”。
在老人的記憶中,慈雲觀原本是一個大院子,除了古色古香、氣派的門樓,院子北側還有一個大殿,大殿裡面搭成一級一級的木台階,上面放著很多道教先祖的牌位。除了門樓和大殿,院子裡其他房子都是平房,“早前慈雲觀有不少道士,我姥爺就是這裡的道士,姓耿,新中國成立後去世了。那時候附近有人去世,主家就會到慈雲觀裡來燒香磕頭,找道士給去世的人念經,念完經還會把做成佛手等形狀的馍掰開了撒。我小時候經常去看道士們念經,除了念經,他們還會演奏音樂,笙、管、笛、箫樣樣都有,十分好聽。”
老人記得,慈雲觀的大殿很久之前就塌了,說罷,他帶著記者,在院子西北角登上一個樓梯,站到一座平房的屋頂,往東北方向俯視,原本的慈雲觀大殿已經殘破得只剩東面、西面和北面三堵牆,大殿東部的木頭梁架結構還在,可惜大多已經腐朽。
老人說,將軍廟街的熱鬧,主要是因為府城隍廟,府城隍廟內供著各州縣的城隍,“所以每年城隍的生日,各州縣的人都來祭拜他們的‘城隍老爺’,熱鬧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