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丁村文化遺址

丁村文化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57      編輯:古代建築

丁村文化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城4公裡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北起史村,南至柴莊,長約十一公裡。

丁村文化遺址是1953年在挖沙工程中發現的。195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古代汾河的沙礫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的沙礫層中發現了1塊小孩的頭骨化石。因其發現於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態介於現代人和猿人之間,其門齒具鏟形特征,與現代蒙古人相近。

從發覺的兩千多件石器來看,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絕大部分是以角頁巖為原料,經過摔砸、碰砧而成。石器的類型都比較規則定型,這表明其用途已有明顯的分工。其中由厚在石片打制而成的三稜厚尖狀石器,是其突出的代表性器物。由於該石器有顯著的文化特點,故命名為“丁村文化”。

同時發現的還有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哺乳動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馬、納馬象、斑鹿、方氏鼠、原始牛等28種以及5種魚類,30多種軟體動物的化石。

“丁村人”及“丁村文化”的地質時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屬舊石器時代中期。目前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遺址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丁村出土的文物,陳列於丁村明清居的北部院裡。因為它們是研究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和人類發展的極為重要的科學資料,所以1961年被國物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村文化遺址是建國以來首次發現的、保存較為完好的、規模較大的、國內少有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