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天津舊石器考古又獲重大突破

天津舊石器考古又獲重大突破

日期:2016/12/14 12:00:06      編輯:古代建築
    2005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薊縣舊石器考古專題調查,在薊縣北部地區共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27處(整理時根據石制品采集地點空間分布范圍與地貌特征擬合成13處),實現了天津舊石器考古零的突破。2015年4月至5月,以開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天津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遺存綜合研究”為契機,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薊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薊縣北部山區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舊石器考古調查。

    2015年度的田野調查以薊縣1:10000地形圖為基礎,篩選適於古人類生存並具備第四紀埋藏條件的河流階地、山谷;結合詳細的行政區劃圖和以往哺乳動物、舊石器考古線索,確定了以薊縣北部和中東部地區為重點的考察區域。考察隊分兩個階段進行調查:第一階段,采取地質勘探的“之”字型線路策略,重點考察地形平緩、第四紀沉積物分布集中、河流發育的地段。對出露較好的第四紀剖面進行觀察;發現文化遺物後,分析沉積性質、尋找文化遺物的原生層位;對新發現的地點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定位,記錄地點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層情況、遺址分布范圍、開展工作的潛力以及標本發現情況等。第二階段,對發現的地點進行復查、評估,確定未來工作重點,並對重要剖面進行測繪並采集考古標本和測年樣本。

    通過此次調查,又發現14處舊石器地點(遺址),分布於薊縣下營、羅莊子、孫各莊、穿芳峪和漁陽等5個鎮鄉,采集石制品千余件,石制品原料以角巖、石英巖、燧石為主;剝片以錘擊法為主,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間接剝片法,砸擊法在少量地點被廣泛使用;石制品類型較為豐富,包括石核、石片、斷塊及工具等,工具種類包括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修理多采用錘擊法,且以正向加工為主。此次調查新發現舊石器地點與2005年調查相比,差異明顯: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的高度大多提升到第IV、第III級階地;石制品的質料多以角巖、石英巖為主;石制品均以中、大型為主,小型居次。

    2015年11月,天津市文物部門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對2015年度薊縣舊石器考古調查成果進行了評估論證,專家們認為,調查新發現14處舊石器地點,文化遺存分布的地貌部位清楚,石制品技術與類型特征明確,文化內涵豐富,學術研究價值重大,從地貌部位與文化特征推測,此次調查新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的年代已經進入到舊石器時代中、早期,即地質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於距今10萬年,將早期人類在天津地區活動的歷史推向了更久遠的時代。

    與會專家指出,此次調查在第IV、III級階地上新發現的下營南嶺、楊莊西山等地點,以大型礫石為原料,生產大石片工具為特色,在華北舊石器文化體系中鮮見;以東井峪駱駝嶺為代表的第II階地地點,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趨勢明顯,與第IV、III級階地的石制品形成鮮明對照。上述地點與東營坊遺址以燧石為主的小石器工業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薊縣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建立區域舊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礎。另外,此次調查發現的杏花山朝陽洞系天津地區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具有獨特的考古價值。

    未來工作,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繼續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在已有成果基礎上,持續開展薊縣舊石器考古深度調查和典型地點(遺址)的主動發掘工作,並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厘清該地區舊石器遺存的地層序列、文化特征與發展變化,為人類的起源與演化研究做出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