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文化
甪直婦女的傳統服飾是很有水鄉特色的,以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裾裙、著繡花鞋而出名,這種著傳統服飾婦女站在人群裡既亮麗又顯眼,被城裡人戲稱為“蘇州的少數民族”。
甪直農村婦女上蘇州、去上海特別的顯眼,被城裡人稱之謂“蘇州的少數民族”。至今甪直地區仍保留著江南水鄉婦女傳統特色的民族服裝。尤其是該鎮西部地區40歲以上的婦女仍很流行,在古鎮老街上可以看到穿著這些傳統服裝的婦女,這也是水鄉古鎮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是千百年來吳地水鄉稻作農業時期的產物,我國漢民族服飾的傑出代表,包括拼接衫、包頭、襡裙、束腰、拼裆褲、繡花鞋、肚兜、卷膀等構件。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文化內涵深厚,順應了稻作農業的需要,創造了拼接拆卸技藝,顯現出吳地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以“顯”、“俏”和“巧”為主要特點,通過“白色”的巧妙運用,使服飾色彩深中有淡、淡裡有俏、俏中有艷,再加上拼接、滾邊、紐絆、帶飾和繡花等工藝的應用,堪稱一絕。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並予公布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包頭巾:大家平時所見的包頭巾,大多是一塊方形巾帕按對角線折疊成三角形,然後在額下打年結,而這裡的三角包頭巾卻是底角為銳角的一塊梯形布,包頭巾可以把頭發縛得很牢,在田間勞動,能遮陽避風,防飛蟲,起到護發保潔作用,實際上是婦女的勞保用品,而且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呈三角形的。三角包頭巾是整套吳東水鄉婦女服飾中的標志性飾物,相傳包頭巾起源於吳王阖闾時代,當時采蓮女為了遮陽擋雨,把荷葉折成船形,兩頭用竹片固牢,戴在頭上,後來經不斷改制就演變成現在的三角包頭巾了。婦女的上衣采用緊袖,是田間勞動的需要,袖寬容易拖泥帶水,至於肩部和袖部用異色的布拼接,因為古時婦女是田間的主要勞動力,而挑擔最容易磨損衣肩,收割莊稼難免會損壞袖部,補時就不一定能找到相同顏色的布料,不如裁新衣時就做成三色,重補就方便多了,後來發現這種拼接打破了一色的單調,另有一種裝飾美,於是就流傳下來了。

宣卷作為一種民間文藝,在江南地區廣為流傳。主要是在農村,深受百姓喜愛,特別是年長者的喜愛。宣卷,是由唐代僧侶的“俗講”、宋代的“說經”及後代的鼓子調、諸宮調、戲文、雜劇影響發展而來的,到了明朝正德年間,始用“宣卷”稱謂,刊本行世。
一、甪直宣卷的由來和和發展。
在清道光鹹豐年間,宣卷流傳至甪直。當時稱為木魚宣卷,解放以後,新思想、新文化、新文藝在農村紅紅火火地傳播,各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甪直宣卷就此銷聲匿跡了幾十年,無人問津。直到改革開放後,80年代末90年代初,甪直宣卷又回到了廣大農民面前。如今的宣卷,稱絲弦宣卷,由木魚宣卷演變而來,較以前有所變化和發展,有“坤角”(女子)加盟,打破了一向只有兩個男子宣卷的格局,成了多人組合的班子,由一人主宣,配一名或兩名坤角和卷,並引入民樂伴奏,吸引力更強。2009年以來,宣卷開始有一位主宣的,也有一主一副的;有男主宣的,也有女主宣的,徹底打破了傳統固有的格局。
二、甪直宣卷的聲腔與流派。
1937年以前,甪直宣卷因其唱腔的落調有“南無阿彌阿陀”這樣的唱詞,所以也叫“恰彌陀”宣卷。宣卷的唱曲,通用方言,有汪汪調、楊噱調、五更調等;戲曲片段,唱腔有滬劇、越劇、黃梅調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宣卷分南北兩派,以澄湖分界。澄湖以南為南派,澄湖以北為北派。甪直宣卷為北派,它的藝術風格與蘇州灘簧十分相近,有說有唱,俗稱“打山頭”。宣卷藝人都是男子,一般都是兩人一檔,一位是上手,為主宣,一位是下手,為“和佛”。
三、甪直宣卷的服飾與道具。
宣卷的服飾與道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在以前,生活條件和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的情況下,木魚宣卷的服飾沒有特別之處,根據藝人平時穿著為主。道具有起拍、折扇、經蓋,極其簡單,保持著原生態。改革開放後,隨著生活水准的提高,人們對民間文藝的質量和要求越來越高,把木魚宣卷逐步推向絲弦宣卷。主宣開始穿長衫、女角穿祺袍。有時根據表演的節目,經常調換行頭,以演戲的古裝為主。
四、甪直宣卷的樂器的發展。
木魚宣卷,演唱時要擊打木魚、磬子來控制節奏,樂器有木魚、磬子、鈴珠、春鑼等,各樣道具各有所用;絲弦宣卷,有唱曲和戲曲片段,用二胡、笛子、琵琶、揚琴、笙等絲弦樂器伴奏。
五、甪直宣卷場合的變化和發展。
50年代以前,甪直宣卷的演出,是在廟會、當頭(繳血污)、理星宿、齋星官等場合。80年代末,逐步延伸到民間婚禮、做壽、小孩剃頭、女孩十三歲、男孩六歲等民俗活動中。2008年,甪直宣卷開始從農村走上了舞台。2010年9月,甪直宣卷隊入駐江南文化園古戲台演出,開辟了新的活動陣地。
六、宣卷場景布置的演變。
木魚宣卷時,並排擺兩張八仙桌,八仙桌正面系著桌圍,桌圍上面繡牡丹花的綢緞料子,桌面上鋪台單,台單四邊流蘇下垂,桌上依次擺放著:兩盞台燈(或一對彈簧蠟燭)、一只銀盾,紅木座子絹花群(組)、銀質王母、壽星佛像。八仙桌後面的竹木支架上,左右兩邊掛門簾,上方掛繡有社名的橫帔。門簾和橫帔都是綢緞料子。一位宣卷藝人朝南端坐,手執醒木或木魚,唱曲時敲響木魚,醒木則備說表時作道具。右端坐著伴奏藝人,左端坐一位幫腔藝人。
絲弦宣卷的表演形式簡便靈活。開宣前,並排擺兩張八仙桌,不加裝飾,按裝音響設備,調試各種樂器,就可以開宣說卷。
七、甪直宣卷的特點。
(一)絲弦宣卷較木魚宣卷有所變化和發展,開始有“坤角”(女子)加盟,打破了一向只有兩個男子宣卷的格局,成了多人組合的班子,由一人主宣,配一至兩名坤角和卷,或一主一副等,並引入民樂伴奏,吸引力更強;(二)甪直宣卷往往與雙簧、江南民間小調、戲曲片段交替演出,趣味性很強;(三)宣卷表演形式有背詞宣科和照本宣科二種;(四)甪直的宣卷班子,兼做婚禮中的賀喜,負責娶親、結親等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