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明代官員用官服上的刺繡“分級”

明代官員用官服上的刺繡“分級”

日期:2016/12/14 12:09:00      編輯:古代建築

本次展出的繡有孔雀圖案的明代文官補服

鳳頭鞋

花緞裙

    三品文官補服、八寶紋長衫、素綢棉背心、花緞裙……昨天,《衣冠明道》泰州出土明代服飾巡展在南京市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臨時展廳內展出。本次展出的30多件明代文物,均是從泰州地區歷年出土的眾多服飾遺物中遴選而出,較為全面地向觀眾呈現了400多年前,明代泰州地區精美的服飾風貌。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本月26號。

    明代人穿啥樣的衣服?

    “三寸金蓮”著鳳頭鞋,護膝只為裝飾

    記者從展覽現場了解到,這些對外展出的服飾全部都是從明代的墓裡出土的。雖然已經有400多歲了,卻依然保存完好,衣服上的紋飾清晰可見。

    現場很多觀眾被一雙“鳳頭鞋”吸引。記者了解到,鳳頭鞋鞋頭以鳳凰為飾,鳳頭朝後,有回眸顧盼之勢,長度僅20厘米,反映出當年女子纏足已成風氣。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興起於北宋。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

    記者在展覽現場,還看到了一對護膝。和現在的護膝相比,明代的護膝只是一層薄薄的綢緞,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楊英介紹說,雖然同為護膝,但功能完全不同。“明朝的護膝,起的是裝飾美化的作用。你看,上面還有繡的花紋呢。”

    明代的衣服為啥保存如此完好?

    泰州獨特的氣候和喪葬習俗利於服飾的保存

    明代的衣服怎麼保存得這麼好?泰州市博物館陳列部館員郭正軍說,“這和泰州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澆漿墓的喪葬習俗有關。”

    所謂澆漿墓,是指墓葬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漿等材質攪拌成的“膠漿”,經層層夯打築成,可有效隔絕空氣的氧化腐蝕。

    除這個原因外,古代的“停柩”習俗也是遺體和服飾得以保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據考古專家介紹,在明代的棺木內,底部先要鋪上10-15厘米厚的燈芯草,上面是絮有棉花的寢單,墓主身上穿著數層綢緞或棉質服飾,遺體周圍還要填充棉花和絲織品,幾乎把整個棺內塞得滿滿當當。由於大量吸濕性材料的存在,棺內很快形成一個干燥、恆溫、缺氧、少菌的環境,停柩時間越長,屍體脫水就越充分。同時,棺液呈弱鹼性,使得古屍和服飾得以最終保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