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閣,在平羅古城北門外,是寧夏明清古建典型代表,中國道觀精品。
始建可追溯至唐代浚修唐徕渠沿渠修建白龍廟祭祀祈禱之風俗。清代道光九年(1828年)志書《平羅紀略》錄為“龍王台”;光緒元年( 1875年)道人閻合壁化緣集資建城隍殿、觀音殿、娘娘殿、斗母殿、玉隍大殿、三清殿。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擴建鐘樓、鼓樓、文昌閣、關帝閣、無量殿,增三官殿、洞賓殿、三皇殿、三母殿、內祀神像。台包磚石,砌垛口,以記御侮,這兩部分雖為不同時期、不同工匠修建卻非常協調嚴謹,兩進院落層層相因,高樓低擱互為襯托呼應,回廊飛橋猶如金橋銀線,將所有建築聯成一個整體,奠定三級台體之總架絡。
1959年,自治區人民政府進行彩繪,開辟為農業展覽館。1963年2月公布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革命“破四舊”中,石獅、碑匾、旗桿全部被毀,樓閣亭台險遭傾覆,後因解放軍入駐其上而幸存。1979年,台牆受雨坍塌,建支護台修復。1984年至2006年,平羅縣人民政府規模修繕,先後建東門、山門、龍山、龍湖、朔方亭、圓亭、土山、湖心亭、曲橋、長廊、圍牆等,構建“三山兩湖七府九龍四十二洞天”之勢,建照壁,開南門,請觀音,奉玉佛,打造西北道觀寺院景區,發展旅游業。
2007年,玉皇閣維修被列為縣上重點工程,平羅縣委托山西文物技術中心勘測制定維修保護方案,上報自治區文物局評審同意後,向全國招標,山西省古建築保護工程有限公司中標承擔施工維修任務,山西文進文物建築設計所擔任工程監理,平羅縣文化旅游局具體負責工程,工程總投資為500萬元,於2007年5月25日開工,11月20日完工。
此次維修,在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維修原則的前提下,按照設計方案,對原磚包夯土台面進行錨桿拉網噴固,恢復青磚護砌原貌;對文昌閣進行了落架維修;四級庭院青磚鋪砌;重新設計了給排水;拆除四周水泥欄桿,全部更換為青石護欄,增設了龍頭和獸頭雨漏8個,更新了消防、避雷設施,全面修復16個殿宇樓亭閣頂瓦面,山門前移64.11米,將現山門改做攬勝亭,為方便管理新建東西廂房10間。
重修後的平羅玉皇閣台基長擴為132.3米,北寬39.6米,南寬36.7米,無量殿高台寬28.26米,其他保持原風格不變。中華文化內涵在和諧統一中體現,獨特的天庭影象在人間玉皇閣逐一投射,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胸懷。
今觀玉皇閣,傑閣層陰,主輔相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樓殿氣勢雄偉,亭閣玲珑剔透。翼角深遠,翹指蒼穹,勾心斗角,珠連璧合。長橋臥波,接連參差,復道行空,不霁何虹?
東臨高閣,惠風和暢,心曠神怡,蒼茫浩渺,蕩氣回腸,飄飄欲仙;西瞰蘭山,蜿蜒逶迤,氣象萬千,物我兩忘,空靈神返,其樂何及?塞上川輝原潤,一攬入懷,大好河山,風光無限。
今人有詩贊曰:
高閣凌宵鎮塞上,賀蘭黃河兩相望。
舊時平虜今平羅,魚米之鄉正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