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考古專家認定,今年4月在九龍坡區走馬古鎮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清理出的一座古代窯址,確認屬於南宋時期的塗山窯遺址。這對進一步探究重慶塗山窯的地域分布、窯爐形制、產品特征等具有重大意義。
4月12日,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接走馬鎮報告稱,該鎮慈雲村金銀山公墓施工現場發現大量瓷器殘片,可能為一處古遺址。九龍坡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趕赴現場踏勘後,初步判定為一處宋代瓷窯遺址。市文物局委派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前往現場踏勘,並確定該遺址為南宋時期塗山窯系窯址。
文物部門介紹,該遺址規模約一千平方米,經過發掘,最終發掘出一座保存較好的窯址,出土可復原器物300余件及大量瓷器標本。
“前方就是一條排水溝和操作間,這個操作間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燒火炕’,主要是窯工往火膛加燃料的地方,後面是窯爐,由窯門、火膛、窯床和煙囪組成,整個窯爐呈馬蹄形,為典型的馬蹄形饅頭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隊員孫治剛表示,相對而言,這個遺址不僅有窯爐,還保存有操作間、排水溝和堆煤坑等附屬遺跡,這對復原塗山窯系窯址的平面布局結構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從地域上拓展了重慶塗山窯的分布范圍。
孫治剛還介紹,現在發現的這個窯爐,從出土的產品特征來看,主要是南宋時期的器物,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而且該遺址周圍還分布有大量明、清時期的窯址,表明最遲從南宋時期開始此處已成為一處重要的窯場,延續時間較長。
為有效保護該遺址,目前文物部門對已發掘的瓷窯采取了回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