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紅軍足跡成浙西古村紅色旅游資源 項目初顯雛形

紅軍足跡成浙西古村紅色旅游資源 項目初顯雛形

日期:2016/12/15 22:43:36      編輯:古代建築
 中新網杭州8月30日電(記者 沈蘭 通訊員 程建軍)“一嶺雄跨六十裡,古道逶迤如天梯;嘯天龍上嘯長天,半日浮生沐四季。遙想紅軍施小計,白匪暈向己打己;當年鏖戰彈洞處,今成游人朝聖地。”在這首詩裡,杭州市淳安縣浪川鄉獅古山村支書王煙林描述出了紅色記憶,也道出了獅古山村的未來前景。

  78年前的紅軍足跡

  這使王煙林想起了30年前爺爺對他說的一句話:“要好好保護連嶺腳這個紅軍墳,他們會保佑我們的。”沒想到78年前紅軍的足跡,竟然還真能成為造福百姓的資源。

  在連嶺腳,王煙林從小就耳濡目染眾多關於紅軍的故事,以前一直以為是同一支紅軍部隊在大連嶺南北活動。後來才知道,1934年路過並打了大勝仗的是中央紅軍的第七軍團,由當時著名的紅軍將領、最年輕的軍團長、與毛主席一起舉行過秋收起義的“老井岡”尋淮洲率領的,領導這支隊伍的還有大將粟裕和浙江省首任省委書記劉英等人。

  而1936年在連嶺山麓獅古山建立中共下浙皖特委的,則是紅軍地方武裝獨立師政治部主任劉中林根據中共閩浙贛省委的指示,率領武工隊來獅古山村建立的淳安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地區級黨組織,無怪乎淳安縣黨史辦的同志江湧貴每次到該村都講“獅古山麓,浙西井岡!”

  王煙林依稀記得,小時候上山砍柴,在嶺旁偶爾還會撿到彈殼、彈片等東西,有一次一個小伙伴甚至還撿到一大油布包銅板。到現在還很難想象,5000多人的紅軍部隊是怎麼樣甩掉尾追的13000國民黨軍隊,浩浩蕩蕩、順順利利翻越大連嶺的。

  1700年前的連嶺滄桑古道

  連嶺古道又名休龍古道,逶迤六十裡整,上行二十裡、平行二十裡、下行二十裡,最高處有1300多米,全程都是一米半寬的石板路,故有“江南第一嶺”之稱。聽老輩人講,這條古道始建於西晉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大量定居皖南及山越之後,歷來為睦州與徽州旱路商貿要道,有人戲稱是古代兩州間的第一條高速公路。

  除有三裡亭、五裡亭、箬帽尖、嘯天龍等驿腳處,尚有郎跺腳、楓樹底、絕檵木、腐遭殃、十八肩、十八船、七眠雪、白茶泉、寶劍泉、無門洞、百馬場、六膝談等人文遺存,且每處遺存都有一個引人的故事。

  比如“腐遭殃”,說得是毛豆腐、霉豆腐為遂安名菜,古時窮人多以販此到屯溪謀生。肩擔至此常饑渴難耐,往往就泉水而食,百去其二,故戲谑此處為“腐遭殃”。類似的故事枚不勝舉。

  大連嶺古來為兵家必爭要沖,這條嶺口口相傳最多的是有關明太祖朱元璋興兵之初的故事。比如“送駕嶺萬民送駕”、“楓樹底倒扦楓樹”、“白茶泉同飲白茶”等等,使得來爬這個嶺的人覺得趣味無窮。

  浙西古村的紅色夢想

  俗話說,大山之中必藏奇珍,據淳安縣老林業專家王忠仁考察告知,大連嶺有6種野生植物可造豆腐,可釀酒的有7種,有各式野菜70余種,中藥材更達337種。大連嶺也是一個昆蟲和野生動物的樂園。光蝴蝶就有幾十個品種,其中不泛罕世名品雲豹蝶和金鳳蝶等應有盡有,所以人們都稱大連嶺是“杭州的西雙版納,浙西的最後秘境”。

  作為農民的王煙林感歎“家有珍寶自不識”,但是斤把重的石雞、雙腿行走的狗熊倒也有很多村裡人碰到過,尤其前些年一個村民講他上山時看到一條莽蛇有屋柱一樣粗,莽蛇爬過之處柴草紛開,嚇得他半年都不敢上山。

  比野生動物更令人驚異的是大連嶺的奇景,嶺頂常常到春末夏初還有半尺厚的雪;尤其是雨後初晴站在嶺頂,一望像綿羊一樣的朵朵白雲匍伏於腳下,在天風的輕推下緊貼著群山眾巒,冉冉地從山谷浮上山尖,無限風光盡在險峰。

  近年來,與浙西不遠的井岡山滿山滿岡都是吃“紅米飯、南瓜湯”的農家樂風生水起,已經走出了一條很好的老區百姓致富的路子,這給老區很好的啟迪。當時王煙林和村干部們就意識到:“我們也是老區,也有可與他們媲美的資源。”

  前年冬天,這個夢想終於有了兆頭,相關領導來該村考察了“紅色、綠色、古色”鄉村旅游資源。經過多方奔走努力後,一個以“重走紅軍路,當好接棒人”為主題,融軍旅體驗、登山健身、美景觀光、野外采風、農家休閒於一體的“潤腦、潤心、潤眼、潤肺、潤嘴”的紅色之旅項目已初顯雛形。

  如今,連嶺古道和紅軍墓已修繕一新,集成了該縣美術協會丹青的紅軍紀念館已亮相,三裡亭、五裡亭和嘯天龍的思紅亭已落成,《紅色古道大連嶺》一書也即將付梓,村裡的水碓已重建竣工、衛生環境也整治一新,先期的七家農家樂也正張門待客……

  這些還都僅僅是整個“紅色古道大連嶺”的一個開始,下一步還將續建箬帽尖餐廳、嘯天龍歇店、紅軍紀念碑、紅軍旅館和獅古山中共下浙皖特委紀念館,通過看紅片、聽紅歌、吃紅飯,進一步打造一個紅彤彤的大連嶺紅色世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