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西安市渭橋遺址考古有了新發現
日期:2016/12/15 15:15:08   編輯:古代建築廚城門一號橋解剖處
廚城門一號橋
廚城門一號橋北端
廚城門五號橋
本報駐陝西記者 趙建蘭
秦漢時期,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渭河上架設有三處橋梁,以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分別稱之為“西渭橋”“中渭橋”和“東渭橋”,即歷史上著名的“渭河三橋”。作為古代關中的交通咽喉,“渭河三橋”向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沖。
通過3年的持續考古發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15日對外公布,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北部渭河南岸河灘的渭橋遺址,已累計發現3組7座渭河古橋,新發現兩個疑似古船構件的局部。
根據碳十四的測年資料與出土現狀,考古專家判斷,該組橋梁中發現的“廚城門(西漢北城門的主門,國家一切重大活動都從這裡出入)外古橋群”,很可能是文獻記載的秦漢唐時期的重要通道——“中渭橋”。最新考古發掘同時確定2000年前渭河北岸的位置就在“廚城門一號橋”北端,這對古代橋梁史及漢、唐長安城的交通系統以及西安地區渭河變遷史、關中環境史有重要研究價值。
挖沙挖出古橋
據渭橋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劉瑞介紹,渭河橋遺址的發現很偶然。2012年4月中旬,根據群眾舉報,在陝西省西安市北三環外西席村、高廟村村民在挖沙作業過程中,挖出了巨大的木樁和石塊。聞訊趕來的陝西省文物局隨即組織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成立渭橋考古隊,開展對相關遺址的考古工作。由於挖取表面土層是用機械施工,暴露於沙層面的古橋橋樁頂部原狀遭到嚴重破壞。
根據殘存的橋樁分析,考古專家發現西席村北的“一號古橋”為南北向木梁柱橋。東西寬18.4米,南北長63米左右,是迄今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橋,距西漢長安城1000多米。史書記載,西漢長安城北面有3個門,由西向東依次是橫城門、廚城門和洛城門。“現場發現的西席村北‘一號古橋’,從地理位置看,正好面對漢長安城的廚城門。”劉瑞說,據此便稱其為“廚城門一號橋”,從散落堆置的橋樁看,橋樁殘長約6.2至8.8米,周長約1至1.47米。在接下來的陸續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最終確認,以“廚城門一號橋”為中心,截至目前,共發現存在有3組7座大型渭河橋梁,分別是:廚城門一到五號橋、洛城門之外的洛城門橋和洛城門橋東北方向10公裡處的渭河古橋,相關發現也入選“2013年度全國考古十大發現”。
在對“廚城門一號橋”的清理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了大量的半兩、五铢、大泉五十銅錢,少量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個別皇宋通寶以及康熙通寶等銅錢,根據與錢幣一同出土的青花瓷片,劉瑞判斷,該橋始建於秦,為漢使用,至少沿用到清代,使用了將近2000年。目前,碳十四的測年也再次顯示,“廚城門一號橋”為漢代橋、四號橋為戰國橋、三號橋為唐代橋,二、五號橋還沒測試,無法確定年代。從現場來看,廚城門一號橋到五號橋之間的距離僅為600米,古人為何會在600米的范圍內建設如此高密度的5座大橋,這些橋是否同期並存,劉瑞表示,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渭河北岸:200年間北移了4400米
在對“廚城門一號橋”北端2000平方米區域的發掘過程中,讓考古專家尤為興奮的是,竟然清理出9排97根橋樁,橋樁頂部保存完整,直徑0.12至0.48米。在其南側還發現了“埽”(即用竹片編織成筐並內填瓦、石、沙等組成的水工設施,其功能是投入河中保護橋墩)據此,考古專家確定當時的渭河北岸應位於此。在這些“埽”相鄰的區域,幾個工人在清理沙層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兩個疑似古船構件的局部,但目前尚不能確定古船所處的年代。
“廚城門一號橋”的最北端即是當年渭河北岸所在地。站在此處,劉瑞感慨,歷史上河道的變化實在太快了,如今的渭河北岸離這裡足足有4400米。長期以來,學術界不少專家普遍認為“渭河從秦漢時期以平均每年幾米的速度勻速北移”,但一個個豎立的橋樁,一枚枚銅錢的出土,卻間接證明渭河並非勻速北移。出土的多枚“乾隆通寶”銅錢更表明渭河北移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就已經開始了。
劉瑞說,“200多年時間,渭河北岸竟北移了4400米。1933年的地圖裡還顯示,這裡是一片水域。”如今,身處西安市的北三環地區,車輛穿梭往來,昔日的水面早已不復存在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渭河的北移?北移速度為什麼會那麼快?劉瑞表示,只能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慢慢揭曉。
“廚城門外古橋群”可能是“中渭橋”
史書所載的“中渭橋”在西漢橫城門外,“由於渭河河道變遷,目前在橫城門並沒有發現渭河古橋遺址,根據碳十四的測年資料與出土現狀,結合廚城門外古橋群的位置和規模,這應當是歷史上著名的‘中渭橋’。”劉瑞說。中渭橋是渭河上最早架設的橋梁,各朝各代都有記載,它不一定是一組,也可能是不同時代的不同組。因為東西兩側各建有渭橋,而取名“中渭橋”,相傳是秦始皇所修建。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為了對全國進行有效統治,秦始皇按照國家標准,修建了著名的“馳道” “直道” “五尺道”和“新道”,建立起了以秦都鹹陽為中心、並向四周輻射的交通網。漢承秦制,在秦代交通基礎上又有新發展,修復開拓了褒斜道、子午道、回中道等,都城長安取代一水之隔的鹹陽成為全國的交通樞紐。作為秦都城內河的渭河,在漢代成為漢長安城北側的城外河,“中渭橋”因此成為西漢通向京師大道上的重要建築。劉瑞介紹,當時所有向西的交通必須是往北走,所以“中渭橋”也應是“絲綢之路”從漢長安城出發後通過的第一座橋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一系列渭河古橋的發現,使若干以渭橋為背景的典故、事跡,有了確切的‘原生地’。”劉瑞說,如漢文帝入京繼位大統、南匈奴單於歸順入京等一系列重要大事,均發生於渭橋之上。唐代詩人王維所描述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場面,也可能大致發生在渭河古橋出現的地方。
鑒於渭河古橋在中國古代橋梁史的重要地位,專家建議應馬上對各橋所在位置進行積極的城市規劃控制,避免在橋梁所及范圍內布置各種工農業項目,以免對古橋遺存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同時要積極開展古橋博物館的籌劃工作,將各相關古橋統一規劃,建設與渭橋本身級別相應的、代表我國最高水平的中國古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