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和順古鎮
日期:2016/12/15 22:29:52   編輯:古代建築自古因為處於中原向南亞的要道,雖遠隔崇山峻嶺也不能阻擋人們開拓邊疆、促進交流的願望。特色物產通過茶馬古道輸往境外,加強了與緬甸、印度的經濟文化聯系,也培育了和順的不少商幫。古鎮中迂回曲折的走馬轉角樓,順應馬幫商隊的石砌小徑,富有人情味。附近火山群星羅棋布,增強了自然環境的氣勢,但必須登熱氣球從天上俯瞰才能感受到這種風情。和順古鎮的人民世代過著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活,在社會分工不明顯的傳統社會,根據需要扮演著多重角色。古鎮出過近代名人艾思奇,與這裡的文風有關,而鎮裡的一座鄉村圖書館,更是歷史和文化的濃縮。
和順圖書館建於民國,當時一群具有進步思想的青年在這裡搞了鹹新社(鹹於維新),共同學習和傳播革命思想。知識分子們意識到發動群眾的重要性,於是把這裡建成一座圖書館,讓村民們也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卻反映了當時知識階層與普羅大眾的積極互動,有利於奠定革命的群眾基礎,更何況是在這樣邊陲的山區。作為鄉村圖書館,規模自然有限,但作為文化符號卻有一定象征意義。2006年和順圖書館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過芭蕉葉掩映下的小橋流水,進入和順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端坐於山坡之上的和順圖書館。拾級而上,層層遞進。大門乃中國傳統風格的木構門樓,牌匾上書“和順圖書館”、“文化源泉”。第二進院落是中西合璧的磚砌三開間牌坊,上書“文化之津”。此處地勢漸高,登臨回望,古鎮的自然人文風情盡收眼底。
進入門內則是圖書館主樓一座近代民族風格的小樓。以木構為主,環境古樸優雅,掛滿的紅燈籠增添了喜慶氣氛。兩側采用六角亭形式的副樓,飛檐翹角,輕盈欲飛,也能多角度地接受光源。采用立體窗也增加了采光面積,這是吸收西方建築的特點,適應圖書館閱讀的需要。走進圖書借閱室內,面積不大,陳列著不少報刊雜志和圖書,幾張書桌,至今仍供村民休閒閱讀之用。特別是村裡的老年人,閒來到此處讀書,享受知識的樂趣。室內陳列和結構都還保留了民國時代的特征,古老的擺鐘記錄了時光的流逝。真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啊。
最後一進藏彌樓為30年代擴建而成,據說收藏了不少古籍善本,也作為圖書館的儲備庫使用。這座兩層樓房呈西洋特色,下書“古閣文津”,似乎和避暑山莊收藏四庫全書的文津閣、老北京圖書館主樓的文津閣遙相呼應。京城皇家有的,小鄉村也有。風光秀麗的和順古鎮,也因為文脈的延續而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