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古鎮錦溪風光[組圖]
日期:2016/12/16 18:04:51   編輯:古代建築昆山錦溪鎮,是水鄉古鎮的後起之秀。錦溪,位於江蘇省昆山市西南23公裡處,東靠澱山湖,西依澄湖,南連上海市青浦區,北接蘇州工業園區,是昆山的南大門。錦溪,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人文荟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旖旎,留存諸多人文景觀、古跡名勝和無數獨具明、清特色的建築,以及“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的古老民謠……
昆山錦溪鎮,是水鄉古鎮的後起之秀。沒有周莊那麼繁華,多了份自然淳樸。(攝影謝福元)
昆山市錦溪鎮――睡夢中的少女
錦溪(曾名陳墓),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文化鄉鎮――民間博物館之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錦溪,位於江蘇省昆山市西南23公裡處,東靠澱山湖,西依澄湖,南連上海市青浦區,北接蘇州工業園區,是昆山的南大門。全鎮土地面積90.69平方公裡,轄21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2006年末戶籍人口4.3萬,外來人口2.8萬。
錦溪的歷史文化
錦溪,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人文荟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旖旎,留存諸多人文景觀、古跡名勝和無數獨具明、清特色的建築,以及“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的古老民謠……
古鎮錦溪
從錦溪鎮域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石铖、商周牛鼻大陶罐等諸多文物中證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農墾漁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遺址之一。吳越春秋,當吳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蘇州築古城時,這裡已成集鎮,地屬會稽郡,並有了制磚燒窯的歷史。漢代漸趨繁榮,東漢名將馬援訓馬練兵之地為現在的馬援莊村。三國、唐代時地屬吳郡,五代屬蘇州,輔吳大臣張昭死後墓葬之地為現在的張家厍村,東晉大畫家顧恺之晚年也隱居此間,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在錦溪留下“三賢祠”……南宋初年,因孝宗帝陳妃病殁錦溪,御賜鎮名為陳墓,時屬軍事重鎮。1992年10月8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錦溪原名。
古跡文物頗多,古有“錦溪八景”和“蓮池八景”,大東廠遺址1956年曾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蓮池禅院、通神道院、文昌閣、陳妃水冢、古河駁岸、古石拱橋等8處被列為昆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古河駁岸和古窯址群落已申報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傳統建築以明、清、民國初為主,具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為主,以及水牆門、吊腳樓、落水廊棚、橋樓廊坊等獨特的河街集市建築,古建築群面積占鎮區民宅86%以上,建築特色古樸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錦溪鎮政府在保護古鎮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確保遺產原真性的前提下,對全鎮展開了大規模的環境綜合治理和古建築的修繕修復工作,有效地促進了古鎮風貌和歷史文脈的保護和延續。
錦溪還有著“三十六頂橋,七十二只窯”的古老傳說,古鎮區現存26座古橋,大都為明清建築物,橋上碑記、掛聯、花紡镌刻精細,形成水鄉特有的“橋文化”。從明朝以來,古鎮以窯業生產而著稱,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支柱工業,形成了獨特的“磚瓦文化”,目前全鎮存有各式古窯15座左右,為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窯址群落,錦溪古磚瓦博物館為國內首創、僅此一家。
水鄉錦溪
錦溪,鎮以溪名。志載:“一溪穿鎮而過,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水”是錦溪古鎮之魂。坐落在“五湖三蕩”環抱中,錦溪宛如金波玉浪中的一顆明珠。
古鎮區普慶橋上镌有這樣一幅對聯:“東迎薛澱金波遠,西接澄湖玉浪平”,形容古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以及當時商埠雲集、船貿發達的繁榮景象。古鎮區市河南北走向,彎曲如“龍”形,鎮南為龍口,五保湖中的陳妃水冢猶似龍口的明珠,龍體有四足,分別為兩岸東西各兩條河流。古鎮布局,亦以河道為骨架,街道依水而建,房屋臨水而築,水、路、橋、民居、街市巧妙而自然地融為一體,正所謂“夜睡聞水聲,開門就見河”。長達6公裡的沿河石駁岸、石級河灘錯落有致,逶婉曲折,形態迥異的石駁、河埠、船碼頭,以及散落著的數以千計造型各異的系纜石,自然地形成了古鎮一道十分靓麗的風景線。
人文錦溪
錦溪,自古崇文尚墨,是歷代文人騷客荟萃之地。矗立於鎮南五保湖畔的文昌古閣是錦溪人祈禱文運昌盛之所,亦是文人騷客結社之地,南宋名人衛徑、詩人吳文英,明代詩人沈周、高啟、文徵明、歸有光等人都為錦溪留下了誦景思物的千古詩文――明人高啟描繪錦溪“紅杏碧桃花爛漫,長堤曲巷水流漓……”清人張尚垣贊詠錦溪“不知誰唱春風曲,頓使桃源綠浪生……”
水的靈秀,崇文的民風,孕育錦溪人才輩出,特別是近百年間,從錦溪走出了兩名中科院院士、三百多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一百多名為海外留學者――這對於一個江南小鎮來說,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兩千余年的歷史積澱,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聚匯江南水鄉之獨特神韻,古鎮錦溪苑若一幅動人心魄的絕妙畫卷,沈從文喻她為“睡夢中的少女”,馮英子則稱她“淡抹濃妝總相宜”,劉海粟則贊譽她是“江南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