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海滄明代古墓出土“木乃伊” 墓志銘刻有地圖(圖)

海滄明代古墓出土“木乃伊” 墓志銘刻有地圖(圖)

日期:2016/12/15 15:08:10      編輯:古代建築

 

考古人員正在發掘古墓

 

 

(圖片來源:海都資訊網)

 

    明代古墓內保存完整的墓室,用鉛做成的墓志銘,墓志銘上刻有墓葬所處位置地圖,頭頂畫像磚以及古墓內難見的水銀。

    昨日上午,廈門文物保護中心在海滄一在建工地發掘一座明代萬歷年間的墳墓,發現該墓葬是目前廈門發現的明代墓中,唯一刻有地圖、使用鉛做墓志銘和畫像磚的,墓葬中還保存著水銀,對考證400年前墓葬習俗有很大價值。

    古墓藏身“風水寶地”

    古墓藏身於海滄區古樓村水庫附近的文圃山,是一處正在建造的陵園。據現場施工經理黃和平介紹,前天下午4時40分許,一輛挖掘機挖土方時,發現了這座古墓。古墓埋藏在山腰底下3米處。

    記者現場看到,該古墓地處群山環繞的中間突出位置的山頭處。施工人員稱在古墓南邊有水庫相鄰。“依山傍水,這可能就是古人所說的風水寶地。”現場一工作人員說。

    身穿絲綢的“木乃伊”

    昨日上午,經過幾小時挖掘,該墓葬被打開。“沒想到這個古墓保存這麼完好。”打開棺蓋的瞬間,廈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靳維柏驚喜地說。

    記者看到,古墓裡的一具古屍形態依舊完整,活像一尊木乃伊,其身上所穿衣物上還可依稀看出是絲綢的。

    靳維柏介紹,經過測量,這具古屍有170厘米長,從骨骼看應該是男性;古屍的骨骼完整,外部用白色絲制品包裹;頭部裹了4層衣物,身上衣服有5層。最難得的是,從外往內的第2層紫色衣服,經過這麼多年依然清晰可辨,衣物上還有織金和精美圖案。

    刻地圖的鉛制墓志銘

    在該古墓墓穴內,棺椁上下各放了一塊方形陪葬物。

    在墓主的上頭是一塊制作精美的畫像磚。畫像磚正面塗有青釉,內容是一個當官模樣人物坐在一案台前,兩旁各站著一個書童,畫像磚背面是紅色的。

    墓主下方的陪葬品是一個30厘米見方的鉛制墓志銘。墓志銘介紹了墓主其人,圖上文字還未詳細考證;墓志銘的一邊還繪了一張地圖,介紹這座古墓的大小和方位。靳維柏說,“這個地圖也許是一個買地券給神仙看的。”

    發現用於防腐的水銀

    考古人員還在該墓內發現棺底內有衣物、書籍等,但因年代比較久,這些書籍都化為灰燼,沒辦法保存下來;在棺底還發現水銀。

    靳維柏介紹,水銀在古墓中發現,各種科考和文獻記載都有。水銀在古代被認為可以對屍體起防腐作用,因此,一些古人死後會被灌入水銀後再埋葬。但不清楚這座古墓的主人,是被灌入水銀,還是將水銀包好放在棺椁內,這些要進一步考證。

    靳維柏透露,這是廈門首次發現古墓內有水銀,不過從水銀的使用還無法確定墓主的身份,並非只有達官貴人才會用水銀。

    考古人員將棺椁從墓穴中搬出來後,在古屍的頭部發現一塊方磚,磚上有個銅錢,在腳部也墊有兩塊方磚,也有兩個銅錢,銅錢上鑄有“萬歷”字樣。

    初定為明代萬歷古墓

    據靳維柏介紹,該古墓長3.6米、寬2.6米,為雙墓室,其中一墓室內是空的。從墓志銘提到的年代看,可初步確認墓主是在明代萬歷年間埋葬的,距今約有400年。

    靳維柏說,這座古墓還有兩個特點。一是,之前發現的明代古墓都是磚砌的墓室和拱頂,裡面放棺材,墓室外圍再用三合土包裹;這座古墓直接用三合土夯築而成,棺材上方也沒有用磚做拱頂,也是用三合土。

    二是,以往在廈門有發現古墓內有用鉛做成陪葬的小桌椅;這座古墓內有鉛制墓志銘和水銀,這都是首次發現的;墓志銘上還有標示墓葬位置的地圖,以及一主兩僕畫像磚。這些對考證當時的墓葬習俗都有一定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