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上海古鎮記憶

上海古鎮記憶

日期:2016/12/16 18:01:47      編輯:古代建築
上海郊區有不少著名古鎮,它們是數千年前上海先民漁耕生息之地,是上海發祥之源,人文之根。在歷經千百年歲月積澱風雨滄桑後,今天以嶄新的面貌在上海的版圖上熠熠閃耀,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誘人的遠景藍圖成為撒落在上海周邊郊區的一顆顆璀璨明珠。
    
    熔鑄了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及自然生態文化的上海古鎮文化,為現代上海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不僅是研究上海本土地域文化的重要史料資源,也是記錄記憶上海城市足跡的珍貴檔案資源,是上海這座城市發展脈絡的見證,是認識和了解上海的載體。古鎮記憶,究其實是城市記憶的先導,是城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這本《上海古鎮記憶》,我仿佛看到了唐代的寺塔、宋代的橋梁、元代的生產工具、明代的城牆、清代的園林;看到了“小橋流水”的“枕河人家”,粉牆青磚黛瓦的古屋老宅,碩果僅存的古樹名木,逶迤綿恆的石駁岸,舟楫輻辏的海港漁市,獨具特色的商鋪作坊……糅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優秀歷史建築透析出先民的藝術造詣和科技智慧,“長街三裡,店鋪千家”的商業繁華凸現了長三角發達地區的商品經濟生活,而多姿多彩的鄉鎮民俗文化則展示了上海古文明的社會風情長卷。
    
    從保護珍貴檔案資源的視角,我尤關注“古鎮記憶”中作為精神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書中述及的已列入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嘉定竹刻、浦東琵琶派藝術、南匯鑼鼓書、烏泥泾手工棉紡織技藝、三林刺繡、羅店龍船、金山農民畫、青浦田山歌等,都是發源於郊區鄉鎮的文化奇葩,是傳承古鎮歷史文脈的稀缺資源。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載體,對這些瀕危的民間“絕活”進行搶救,避免“記憶斷層”,是擺在檔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上海即將迎來全球矚目的世博會。《上海古鎮記憶》的出版,也可說是為世博會的餐桌奉獻的一道檔案文化的菜肴。展現古鎮風采,融入世博精彩,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僅飽覽擁有百年開埠記憶的上海現代化城市景觀,也走進上海千年古鎮,體驗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文化神韻,這也是編輯本書的初衷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