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海南結束西沙水下文物普查 新發現七處沉船遺址

海南結束西沙水下文物普查 新發現七處沉船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9:23      編輯:古代建築

   中新社海口六月一日電記者一日從海南省文體廳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獲悉,由中共西沙工委、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聯合組織實施的西沙群島水下文物普查已於五月三十日結束,歷時二十天的海下搜尋,新發現五處水下遺物分布點、七處水下沉船遺址。

    水下文物普查是中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00九年度西沙水下考古隊隊長、海南省文體廳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亦平介紹,此次西沙水下文物普查,有來自北京、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十五名中國水下考古隊員,五月十日從三亞乘坐漁政三0八船前往西沙群島,歷時二十天,依次對西沙永興島、石島、東島、浪花礁、玉琢礁、晉卿島、七連嶼等水域進行調查,采用磁力儀、GPS定位儀、標尺,進行了潛水探摸、陸地信息采集、空中航測遙感等高科技的立體方式搜尋,時間跨度從南宋直至近代,涵蓋瓷器、鐵器、銅器等門類,共采集到五百七十五件文物標本,其中有三件完整的瓷器。

    王亦平說,西沙海域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通行要道,中國銷往世界各地的傳統瓷器,有碟、罐、盆,還有瓶、壺、碗等,都是通過此“咽喉”連接世界貿易體系,傳播中華文明;因各種原因,古往今來,有許多船只在這裡永久長眠。從一九九七年以來,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對西沙水下文物的調查和保護,就是再現這條舉世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沙水下文物遺存現狀不容樂觀,水下文物的保護刻不容緩。”王亦平告訴中新社記者,高鹽度的海水對文物產生巨大的腐蝕作用,泥沙、海洋生物常常附著文物表面,嚴重破壞瓷器的釉質、腐蝕金屬器皿;另外,西沙水下文物越來越受到海內外收藏家的重視,水下文物非法市場交易活躍,導致水下文物盜掘現象嚴重,水下文物分布范圍廣闊,遠離陸地,遺存的特殊性,保護難度大。“海南省政府已批准建立八處水下文物保護點,但是還遠遠不夠。”

    據了解,近十年來,中國已投入近二千萬元人民幣挖掘和保護南中國海水下文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