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自古以來便是連接東西方文化的重要橋梁。日前,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上百名文化學者和機構代表齊聚一堂,就文化遺產的國際交流、合作保護與傳承傳播進行了深入研討。
在此次“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文化遺產的國際合作成為與會專家的一致訴求。各國學者紛紛介紹本國文化保護與傳承經驗,尋找在“一帶一路”語境下共同合作的新機會。
來自泰國的文化專家阿瑪拉·斯裡蘇查特介紹,當前泰國正加快國內文化遺址保護和研究,邀請海外專家與當地學者合作推進國內文化項目申請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展覽交流和國際合作協議,與東盟和中、日、韓等國家一道打擊非法販賣文物活動,制定共同計劃保護‘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阿瑪拉·斯裡蘇查特說。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王晶波介紹,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許多中亞、西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學者積極投身敦煌學合作研究,建立了“國際敦煌項目:絲綢之路在線”國際網站,使得敦煌及絲綢之路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藝術品信息與圖像得以在互聯網共享。
多位專家表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的文化遺產保護,不僅需要沿線國家各界攜手搭建合作平台機制,更需要尋找喚醒古老文化遺產的新活力。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保存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中國便有30余項進入了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馬知遙表示,從國際非物質文化交流入手,開展國別文化研究,可以為“一帶一路”發展注入活力,增進各國彼此的了解和互信。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專家胡惠林認為,在當前深入研究各省與古絲綢之路歷史的基礎上,更需要建立非遺資源定向開發協同機制。“沒有跨行政區域的對話、合作乃至監督評估平台,將不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整體規模經濟的開發,甚至將造成重復開發、同質化資源開發的惡性競爭”。
在不背離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本原則的同時,秉持市場發展導向、鼓勵非遺產品“走出去”也是專家們的共識。
“打開沿線國家的文化消費市場,必須做好融入國外文化市場的准備,審美取向、價值偏好的調適,技藝的創新等都必不可少。”胡惠林說。
馬知遙說,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加強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強化彼此間了解和認同已經成為我們必須承擔的使命。
“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的研究,既在於對人類共有遺產的保護,同時也會促進文化遺產價值最大程度傳播與共享,讓文明代代相傳。”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說,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已經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