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17   編輯:古代建築地理位置
樓蘭遺址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89°55′22″、北緯40°29′55″,地處塔裡木盆地最低窪地區。現今這裡大部分已為無情的流沙所湮沒,受風力侵蝕形成獨特的“雅丹”地貌,歷史上受塔裡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賜,形成一片廣闊的河流沖積平原,加之地處中西交通咽喉,使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閃亮明珠。
遺址的發現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發現樓蘭遺址,這一發現揭開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的序幕,曾被譽為是“中世紀文明的曙光”,1980年在羅布泊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地區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被世人稱為“樓蘭美女”,震驚國內外,掀起了絲路考古的熱潮。樓蘭古城的面積達10萬平方米,城中有官署、民居、佛寺塔廊等遺跡,城郊有干涸的古河道、水渠田陌遺址,城北面分布古墓群、佛塔、烽燧等。整個遺址區出土了大量漢文和佉盧文簡文書、漢代錢幣、銅鏡、一枚貴霜錢幣、華麗的漢代漆器、絲毛織品、精致的木陶雕刻器皿等文物。織造精美的東漢織錦如“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永昌錦”、“長壽光明錦”、“長樂光明錦”等,在繁缛的流雲攀枝卷葉紋和祥禽瑞獸紋中夾織吉祥語,實屬罕見珍品;出土的魏晉時期漢文木簡反映了當時西域長史府屯田官兵的社會政治生產活動;佉盧文則反映了鄯善國時期的社會面貌;眾多的文物透視著中西文化、物質交流的頻繁。
歷史淵源
樓蘭,史載為西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漢時成為西域長史府所在地,後為鄯善國所並,因位於塔裡木盆地東部,成為中原通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作為當時西域政治、經濟、交通的樞紐,樓蘭曾輝煌昌盛一時,但東漢以後即隱沒於史籍記載,公元4世紀末已人去城空田地荒蕪,“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被廢棄的最基本原因是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下游地區水源枯竭。因此樓蘭遺址出土的各類文物,特別是木簡文書,不僅彌補了史籍記載的缺乏,更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提示古樓蘭國的古代文明。
古樓蘭興衰
樓蘭古城建於何年,何時形成樓蘭王國就目前現有史料沒有記載,但在羅布泊周邊及樓蘭城邊地發現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鋤、石鏟、石刀、石矛、石镞、玉斧、玉鏟、玉刀、玉佩等。這說明在史前時期羅布泊窪地與周圍就有人類活動,而且很明顯在阿爾金山、昆侖山有石城遺址。羅布泊及周邊所發現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漢時,樓蘭是西北地區36個城邦國之一,《史記》等當中載:樓蘭“有城郭,臨鹽澤”,人口14000余,聖兵2900多人。當時,古樓蘭是古絲綢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西漢末年朝廷動亂,匈奴乘虛而入,與地方統治者相互勾結,致使西域交通斷絕,河西一帶《後漢書·西域傳》曰:“城門晝閉。”自王莽篡位到東漢,西域交通三通三絕,最後趨向穩定得到發展。《後漢書·西域傳》曰:“馳命走驿,不絕於時月;胡商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絲綢之路出玉門關到西域,樓蘭又重新開始繁榮起來。
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從4世紀之後,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到了7世紀,唐玄奘從天竺西游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玄奘眼裡的樓蘭,成了一座空城。
樓蘭現狀
經歷了千年風沙侵蝕的佛塔,是樓蘭古城最高的建築,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靜靜地端坐在古城東邊偏北的地方,俯視著我們這群朝聖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護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樹干在支撐著。在它西邊約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當過官衙的三間房,當年,斯文·赫定在這些牆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間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牆,中間面積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兩邊房子較小,約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著一大堆木樁,上面有明顯的鉚眼,一根最長的方形木樁足有4米多長。從三間房再往西,就是幾所民房的遺跡,房子的規模依然清晰可見,原先砌牆用的胡楊木板、紅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蓋房用的蘆葦或細紅柳枝,1000多年過去了,她們依舊完整的保存下來。所有的建築都建在高台上,在低窪處,到處散落著或黑或紅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這麼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訴我們當年樓蘭古城的繁華與輝煌。在民房的北邊,有兩座類似雅丹高約3米的土堆,這是古城牆的遺址。
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後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蓮花與其他種類花紋的裝飾及造型,還挖掘到許多精制白羊毛織品。最為重要的是挖到漢文和佉盧文(公元前四五世紀流傳於北印度的一種文字)木簡和紙文書。
古樓蘭之謎
在樓蘭遺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漢、晉、唐等朝代的書簡錢幣等物,還出土了許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復原,世人稱之為“樓蘭美女”。經檢測,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時年齡約40歲,身高約1.55米。透過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征:大眼睛、低顴骨……。專家後來認定,她有歐羅巴人的血統。隨行的旅游專家畢亞丁說,這位遠古的樓蘭女性,年齡已有40多歲,不能稱為美女。
在所有有關樓蘭古城的謎團當中,爭論最多,最引人關注的是樓蘭古城消失之謎。樓蘭消失的原因有戰爭說、氣候變遷說、冰川說、沙漠風暴說等多種。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學鑽探科學考察隊在對樓蘭古城實地考察後發現,它的消失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據悉,3000年前,羅布泊湖水面積曾達12000平方公裡,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樓蘭一方面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擾,所以他們選擇了有孔雀河支流穿過的高地。科學家測量後發現,這塊高地比現在干涸的羅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現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幾米。
據專家介紹,隨著氣候的變化,羅布泊的逐步退縮,河流和羅布泊之間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過程則使高地越來越高。專家解釋說,隨著高地的抬升,人們取水開始變得困難,穿城而過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漸漸干涸,最終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羅布泊湖水大量萎縮,人們離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幾公裡,科學家表示,在這種環境下,社會體系已經相當脆弱,經受不起任何例如災害、戰爭,經濟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動。
專家因此認為樓蘭古城的消亡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可以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諸如戰爭、(絲綢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則只是樓蘭古城消失一個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學者運用空間遙感技術,通過對大量圖像的判譯,從環境地質學角度分析研究了樓蘭地區古河道的變遷,認為樓蘭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後出現過兩處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從而切斷了樓蘭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當時流經樓蘭地區的惟一河流,也是樓蘭古城惟一的淡水源,樓蘭終因斷水而被遺棄乃至消亡。
還有人提出,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因為人類不尊重自然導致的。比如亂砍亂伐胡楊,致使生態惡化,無法居住。這個觀點的證據之一就是當時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樓蘭古城附近,曾發現了神秘莫測的太陽墓。這種墓葬外表奇特,圍繞墓穴深埋著一層又一層由細到粗的圓木,圈外又呈放射狀埋放著一行行圓木,就像太陽的光芒,正是因為這種墓葬外表酷似太陽,被稱為太陽墓,已發現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萬多棵圓木。
還有人認為,是洪水毀滅了這座地處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從目前的狀況看,這種爭論還將持續下去,樓蘭的神秘也許將永遠無法揭開。
羅布泊、樓蘭、太陽墓之謎或許就是同一個謎底。
而為了尋找這個謎底,著名科學家彭加木,1980年5月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赴新疆羅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獨自一人到沙漠裡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沒,之後一直未找到他的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