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玉斧
日期:2016/12/14 18:22:16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9月12日,博物館副館長牛耕在州文物局文物攝影室向記者展示了上世紀末從我國著名無人區羅布泊采集到的部分樓蘭玉斧。
這些玉斧體型都比較小,正面有長楔形、鈍三角形、梯形等形狀。玉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細,頂部略糙,並且大多含有一些雜質,有的還帶有石根或其他瑕疵。這些玉斧雖然色有深淺、質有粗細、大小有差、質地有別,刃口卻很鋒利。
由於暴露於地表年長日久,以致有的玉斧表面已經斑駁、剝蝕,“但這些現象並沒有改變其昆侖玉的本質,從玉的質地上看,絕大多數是一般的青白玉、青玉,白玉質地的僅一件。”牛耕說。
就這種現象,國內一些研究者認為:一是白玉自古就比較稀少、珍貴;二是樓蘭人從山裡采了玉料,可能揀選出色澤和質地優秀的好料,首先與中原來的人做交易,以物易物,然後將剩余的小料琢磨成器,供自己使用;三是成材的美玉可能作為貢品輸入到中原王朝去了。
《漢書・西域傳》裡有鄯善國(本名樓蘭)出玉的記載,說明生活在庫魯克山之南、阿爾金山北麓的樓蘭人,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識玉的經驗。據原巴州文管所所長何德修教授推測,樓蘭人在制作石器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玉料比其它石頭要硬,用此料制成的器物經久耐用,於是從無意識的發現,成為有意識的選用。他們用玉料磨制成帶刃的工具或兵器(如玉斧、玉箭镞等),從而提高了勞動效率,或更具殺傷力。
推薦閱讀:
鄭州新建仿古城牆數處“咧嘴”塌方
南唐皇宮遺址藏身南京新街口戶部街一工地?
淄川明清古墓出土32件元代古董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工程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