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遺址——又說炎帝故裡在會同

古遺址——又說炎帝故裡在會同

日期:2016/12/15 15:01:38      編輯:古代建築

  拙作《炎帝故裡在會同》,以連山八廟為引子,從史料、民族、民俗等方面對所提出的觀點作了初步論證。文章6月24日在《邊城晚報》發表後引起省、市、縣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重視;但也有部分人士對此將信將疑,提出中國“連山”地名不止一處,炎帝究竟“故居”在連山什麼地方沒有說清楚,還有人認為會同歷史上這麼落後,根本不相信五千年前的炎帝會誕生於此。於是,筆者在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後,寫下續篇。

  眾多古地名印證炎帝故裡

  中國“連山”地名確實不止一處,但只有會同連山才可能是炎帝故裡。根據古今地名資料,全國共有八處“連山”,除會同連山外,還有遼寧葫蘆島的連山、廣東韶關的連山、雲南富源的十八連山、四川廣漢的連山、陝西南鄭的連山、淅江奉化的連山和淅江蕭山的連山。遼寧、雲南、四川和淅江的五處“連山”和史學界認定的炎帝活動區域相距甚遠,應與炎帝無緣。廣東的連山大至在區域范圍,且文字記載較早,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就有“連山郡”,但史料明確記載“連山郡”是由古“連州”演變而來,因此也可以排除。陝西的連山與炎帝“北方說”地域吻合,似乎很有“竟爭力”,但陝西與炎帝代表的史前稻作文化不相匹配。關鍵的還有,我們研究“連山”是和炎帝的《連山易》連在一起的,而這七處“連山”都沒有此類關聯。 更有說服力的是,會同境內印證炎帝故裡的古地名不只“連山”一個,而是多個。在上篇文章裡,我們提到過連山鄉境內有“火神坡”;“火神坡”亘古就有,百裡聞名。“火神坡”意味著什麼?《列子·湯問》說“楚之南,有炎人國”,炎帝有“火神”之稱,會同又正好在“楚之南”。炎帝又有“太陽神”之稱,與連山挨在一起的就是“太陽坪”。與連山相距不遠的炮團鄉還有個“天皇沖”,《會同縣地名志》解釋,是古時候這裡來過皇帝。此外,“會同”這個縣名也頗有來由——筆者考證,中國“會同”地名僅會同縣一處。“會同”一詞始見於 《詩經·小雅·車攻》:“赤芾金舄, 會同有繹”。《倫語·先進篇》有“宗廟之事,如會同”、“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這裡的“會同”作動詞,是指國君會見諸侯,《周禮》有“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見”指單獨接見,“殷見”為集體同見)。“宗廟”作國家、社稷解釋,也指帝王居住的地方(按周制帝王可建七廟,諸侯可建五廟,炎帝的史前期沒有限制)。會同境內的古廟遺址也很多,在連山周圍與古廟有關的地名就有三十多處,如“老廟背”、“廟場坪”等。林城鎮步雲村西南觀音閣內有一塊“石碑巖”,高四米,寬二米,厚約半米,重數十噸,字大如杯,碑文記述的是明萬歷年間縣主陳原道破除當地大規模敬祀神靈的事情。這樣一個避靜山區那時候香火如此盛行,無疑受到當地世代相傳的炎帝易文化影響。會同舊志載,會同縣原名三江縣,“宋崇寧二年縣治由東城遷會同”時更名,說明“會同”這個地名古已有之,推測“會同”地名的產生與炎帝故裡有關。《倫語》中的“宗廟會同”大概就是起源於會同的。

  會同王氣重。連山東北面有座著名的金龍山,千百年來演繹著“真龍天子和真龍太子”的故事。金龍山頂有座“金(真)龍太子塔”,通體用青條石砌成,八角盔頂,高十二米,寬四米,門額為“德配乾符”,兩則對聯是“起國靈威昭勝地,封王帝澤耀山名”。太子塔始建於宋末元初,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現為會同八景之一。

  離金龍山不遠,還有一個古地名,名之為“若水”,就是現在會同的若水鎮;若水開發很早,史料記載,現在繁華的洪江就是宋代從若水搬遷過去的。《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生二子,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取蜀山氏女,生高陽(即颛顼帝)”。司馬遷的這段話是可信的,而且這個“若水”就是會同的若水(有人以為有“取蜀山氏之女”就認為是四川的若水是不對的,會同古時候也曾屬蜀地)。屈原在《離騷》中說,他是“帝高陽之苗裔”,屈原是楚國人,祖籍今之常德,也證明昌意降居的是會同若水。《五帝本紀》還說到高陽帝“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恥”,說明他管理的范圍達到會同、靖州以南的廣西地區。黃帝打敗炎帝集團後,派他的兒子來炎帝家鄉作都諸侯,治理南方,是當時政治的需要。這正好佐證了炎帝故居在會同。這麼多古地名相印證,該不是巧合吧!

  連山發現“藥王洞”

  眾多史書說,炎帝神農“償百草”發明醫藥,中國第一部醫藥書《神農本草》據說就是根據炎帝神農口傳所作;傳說中的“藥王”就是炎帝,這一觀點已為史學界許多專家認可。我們在會同連山發現“藥王洞”,算是找到了炎帝故裡在會同的重要證據。 調查中,我們在連山大平村發現四個洞穴,我們由東至西分別將它們命名為一號洞、二號洞、三號洞和四號洞。當地人對四個洞穴有六個叫法:“仙人洞”、“先人洞”、“獅子洞”、“老虎洞”、“斜洞”、“連山洞”,並對洞穴與對號的洞名還有“錯位”的爭論。我們最後確認稱一號洞為“獅子洞”(洞門處有崩塌巨石形似獅子),二號洞為“先人洞”或“仙人洞”(洞門處刻有“仙人洞”字樣,“先”與“仙”同音),三號洞為“老虎洞”(所處之山形如臥虎),四號洞為“斜洞”,而“連山洞”是連山洞群的總稱。找一些老人深入調查得知,“仙人洞”(先人洞)古老的叫法是“藥王仙人洞”,傳說是“藥王仙人”誕生和成仙的地方,並說很久以前人們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日都要到洞裡來燒香敬祭。此洞內空寬約一百五十平方米,高約三米,洞巖質為灰白色夾砂石灰巖;內有一半人高柱石,頂面有人工磨制過的工作平台,寬如桌面;柱石四周原有較大活動空間,現洞頂塌方(已通頂,有亮光),占住了洞內大部分空間。洞門內一米處有一碾槽似石頭加工的器皿,半埋土中,我們認為這或許是後人祭祀“藥王”燒紙用的灰盆;洞內一孔道中還殘存與祭祀有關的鐵銹色的紅朱砂。這些都與傳說相印證。從老人的傳說分析,“藥王洞”中斷香火已經很久,應與明萬歷年縣主陳原道禁止祭祀鬼神有關,這也說明當地人對藥王炎帝的信仰是極其久遠的。 根據史前人類生存環境條件和歷史文化推斷,我們認為連山洞群(從山體破壞情況分析原有洞穴應多於四個)是古人生活過的洞穴。第一,根據石灰巖地質成洞規律和巖表風化程度,這些洞穴形成在兩百萬年以上,洞內有多處人工改造過的痕跡。第二,洞群位於四面農田的一組小山包上,山體高約十五至二十米,山下有兩個由地下水形成的天然水澤,便於古人設防驅趕野獸和取生活用水(據聞一多先生的《伏羲考》,南方古人是用鑿空的瓜葫蘆取水的);洞穴內空較大,一、二、四號洞洞外都有塌陷、破壞跡象,估計原始洞穴內空都在兩百平方米以上,三號洞內空長達兩百米(當地群眾說此洞在解放戰爭時期住扎過一個加強連的部隊),洞內地表干燥,是古人最理想的居住選擇。第三,現存一、二號洞穴相距約三十米,二號洞與三號、三號洞與四號洞相距約兩百米(均指直線距離),這個間距適宜“走婚制”——五千年前的炎帝還基本處於人類社會由以母系為主的走婚制向配偶婚姻的過渡時期。第四,從居住文明歷史進程看,炎帝時代中國南方總體還處於穴居時期,淅江河姆渡發現五千年的榫卯結構的木干欄式住房是一個例外(那是因為低窪沼澤地特殊地理環境逼迫所致),在會同相鄰縣的靖州發現的四千多年前的斗篷坡古部落遺址,也還是半地窖似的住房。會同連山有優越的天然巖洞可利用,古人自當首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