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鎮 老街流水烏篷船
日期:2016/12/15 22:54:58   編輯:古代建築江南水鄉古鎮很多,像安昌這麼原汁原味原風貌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了。碧水貫街,彩虹跨河,安昌的悠遠靜谧本身就有醇酽的詩意。而臘月的安昌,則像一場古老的社戲,把每個人的心都唱得像喝了一壇女兒紅。
老街、流水與烏篷船
街河的水是老的,與大禹治水時的河流沒什麼分別,與明清時舟楫林立的河流沒什麼不同;安昌古鎮也是老的,沒有太多的粉飾,即使廊棚有點漏雨,即使河埠有些青苔,即使游客有點喧鬧,古鎮人依然過著閒適的小日子。
街河由西向東流貫著小鎮,河之南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兩岸之間有古橋相連。街河上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三座橋,古鎮人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
說起來,古鎮人大多都是見過世面的。他們祖上闊過,哪怕現在不闊了,可是富家子弟的那份淡定和對酒當歌的從容依然沿襲下來,成了古鎮的一種氣質。那些縱橫相連、阡陌交錯的河道水巷輕靈地飄過烏篷船影,水氣著衣時依然能聞到淡淡的酒香。每逢年節,古鎮人還是快樂地舂年糕、灌臘腸、扯白糖、曬醬鴨、做米酒……
歲月如水,古鎮人最明白順水推舟的道理。他們像駕馭烏篷船似的駕馭生活之舟,手腳並用,讓本來很累的活兒變得悠閒惬意起來,變得祥和美麗起來。
安昌總是悠遠、靜谧的。街河的水盈盈的,只有在烏篷船劃過時才會蕩起漣漪,輕輕地拍擊著厮守已久的石板路基和三五相間的河埠。那份平和與冷清恍若醇酽的詩意,很容易就在人們的心底生出根來,以至離開了安昌,也會時時想起,與它互望時的那一份說不清的迷醉。
城隍殿外唱社戲
安昌古鎮有一座城隍殿,城隍殿對面有一座方形戲台,常有社戲在這裡上演。悲怆的唱腔、淒絕的琴聲,經過街河的蕩滌過濾,變得有點水靈,映在看客的淚光裡。
我去的時候,一場社戲正在上演。據說,紹興笃劇是越劇的前身,越劇尚且聽得半懂不懂,這“越劇的老媽媽”就甭想聽明白了。所以,我將鏡頭對准了台上台下熱切呼應的場景,那是我喜歡的有點恍惚有點悠遠的古韻。
雖說已經聽了幾十年戲,台下的戲迷們還是執意癡迷,就像那嗑不厭的瓜子、吃不膩的梅干菜。戲台外圍也熱鬧著:賣冰糖葫蘆的、賣棉花糖的賣力地吆喝,兩個女人背簍裡裝著孩子,很堅強地站著,聽得無比癡迷。台上的樂師穿著稅務人員的服裝,看來在這裡調弦打板、吹拉彈唱是業余愛好。
那些演員是否專業,我沒有能力鑒定,只知道他們咿咿呀呀唱得很認真,很動情。我想這就夠了,人們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氣氛:可以公公開開抹幾把眼淚,而且還不會被人恥笑。
臘味與酒香
到安昌時正是臘月,那是古鎮最迷人、最美味的時刻。街河如舊,臘腸、臘魚和醬鴨常新,平時用來晾曬衣服的廊檐下、廊柱間,此時掛滿了一串串紅得發亮的臘腸、一只只風干的鳊魚、醬鴨,成為暗香飄浮、撩人腸胃的長廊。無論閒坐在烏篷船上,還是行走在石板路上,總要被這樣的舌尖誘惑纏繞著。
沿著老街漫步,極有可能遇見一個“明星級”的人物,那就是“寶麟酒家”的掌櫃,因為堅持古裝迎客而吸引了很多眼球。我見他的時候,頭戴烏氈帽、身著古長衫、腳穿圓布鞋的他正手拈幾绺長須與一幫客人對酒當歌。我點了梅干菜燒肉等菜肴,就坐下來聽他神侃怎麼做臘腸,怎麼釀黃酒。
他說,臘腸的腸衣應選優質豬小腸,灌以豬後腿精瘦腿肉制成的肉糜;釀酒最好選臘月,封存幾十年仍然醇香;黃酒釀造要經過浸米、蒸飯、攤飯、落缸、發酵……雖然我聽得雲裡霧裡,卻知道這是他最真實的生命體驗。
安昌旅行提示
交通:安昌古鎮距紹興市三十公裡。紹興汽車南站有到達安昌古鎮的118路公交車,可以在魯迅中路等沿途站點搭乘,到安昌票價4元。紹興南站發末班車20:00,安昌發末班車21:00。此外,汽車北站也有頻繁前往安昌的中巴車。
住宿:安昌鎮上有私人旅店,一晚20元~50元。亦可選擇住在紹興。
美食:梅干菜燒肉、臘腸、臘魚、醬鴨和黃酒。若肚子還有空間,可品嘗一下裹粽子、扯白糖等當地小吃。
主要景點:明清老街、城隍殿、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義和當台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