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廣州城內發現宋以前的高規格建築遺址

廣州城內發現宋以前的高規格建築遺址

日期:2016/12/14 21:14:58      編輯:古代建築

經過長達5個月的發掘,在東風中路和倉邊路交界的停車場內,深達5米的考古土層,從下到上展示了這一地區2000余年的變遷。寬達5米的漢代木構水渠、宋以前的高規格建築、近40眼水井和400件可修復的文物,都見證了這一地區的歷史變遷。

    該考古工地南邊100米為上個世紀發掘的宋代城牆,證明遺址並不位於宋代廣州城內。
      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易西兵介紹,這塊被稱為東風中路S8地塊的考古工地已經發掘了350平方米,中、西部發掘區發現一大面積建築墊土層,面積不小於600平方米,相當於鎮海樓一樓3倍的面積,以山崗土填埋,平均厚度0.6米,經專家判斷,建築年代在唐末五代,不晚於宋。
      “除了南越王宮署遺址,這是目前廣州已發掘的面積最大建築基址之一,而且它還位於當時城牆之外,是比較難得的。”易西兵告訴記者,在一個長方形灰坑中,出土了40余件器物,大部分是北宋時期遺物,其中還有黃釉器。黃釉在中國古代往往只有皇室可用,在南越王宮署中有類似的器物,說明這些器物的規格非常高。另外,大型的蓮瓣陶支座、青釉瓷熏爐的蓋子體形大而且制作精細,是廣州地區以往發掘從來沒有見過的。
      這麼大型的建築,而且位於宋代城牆之外,出土器物精美規格高,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易西兵稱,由於地面建築毀壞較嚴重,對於該建築的用途目前考古界並沒有一個明確定義。
      據悉,此次發掘的最早人類生活遺存為東漢時期,包括了木構水渠和水井,木構水渠的木板能夠經歷2000年還有存留,可能與木材長期浸泡在地下水中、與空氣完全隔絕有關。在廣州酸性土壤為主的地質特點下,這是比較難得的。下一步,考古隊員將會對木材進行取樣、研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