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建築特征及價值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建築特征及價值

日期:2016/12/14 12:06:16      編輯:古代建築
    南陽武侯祠位於南陽城西臥龍崗上,是紀念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諸葛亮十年躬耕和受劉備三顧之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現存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140余間,大部分保存完好,是目前豫西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處古建築群。本文擬從建築方面入手,探討臥龍崗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特征和體現的價值,以求教於方家。

    一、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建築特征

    南陽武侯祠初建於魏晉時期,至唐代就已聞名天下,元代至大年間由於當時的統治者大興教化,南陽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認可和大規模的修建,“乃下有司充廣之”,“事聞朝廷,名書院曰諸葛書院,祠曰武侯之祠”(明·王直《重修武侯祠堂記》)。明、清時期,隨著諸葛亮的形象在民間被逐步神化,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得到了更大規模的修葺擴建,成為一處“叢竹蕭蕭,古樹森映”的古建築群,其建築布局嚴謹、形式多樣、結構精巧、富有特色,令人歎為觀止,具體建築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崗就勢的建築格局

    南陽臥龍崗北起紫山,南瀕白河,地處伏牛山南麓余脈淺山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全長30余裡,至南陽城西崗阜隆然而起,勢若臥龍,而武侯祠就坐落其間。因此,整個武侯祠古建築群呈現出依崗就勢的建築格局,整個古建築群沿中軸線神道依次展開,而神道的走向恰與臥龍崗走向一致,坐西向東偏南。祠內的碑廊建築也沿地勢而建,呈現出自南向北逐步增高的爬坡廊式特征。整座建築群中的最高建築清風樓坐落在龍崗之巅,海拔高度130余米,向前隨著地勢逐步降低,至大門外海拔高度僅90余米。這種依崗就勢、前低後高的建築格局,是古人充分利用臥龍崗地勢地貌特征,使古建築坐落其間,達到崗祠和諧一致,天人合一。人們在瞻拜諸葛亮的時候便拾級而上,次第登高,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二)庭院式建築布局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古建築群同中國其他古建築群一樣在平面布局方面形成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即整座古建築群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庭院而組成。並且多數庭院都是前後左右串連起來,前院到達後院,院院相通,體現出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武侯祠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三個院落,即武侯祠、三顧祠、道房院,由山門和圍牆連結成一個整體。而武侯祠和道房院又呈“日”字形分布,分別由大拜殿和穿堂相隔而成,武侯祠大殿前形成祭祀場所,大殿之後形成紀念性場所。而道房院後又設後花園,各個院落分別由圓門、門樓、穿堂相通,使整座建築顯得十分緊湊,井然有序,同時一院一景,象一幅中國畫長卷,移步異景,次第展開,使人目不暇給、留連忘返。

    (三)精巧完整的構架體系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主要采用木架結構,即用木柱、木梁、檩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送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作用,而不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形成“牆倒屋不塌”的精巧結構。清風樓采用前後檐柱與前後立柱結合形成框架主體,前金柱中間裝格扇門;大殿、三顧堂、關張殿等建築用前檐柱和金柱支撐,前後金柱之間用大梁,其上用瓜柱承托各梁及檩,構成堅固的構架體系。特別是茅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