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從地層關系來看,乾隆時期改建南三所建築群,是有規劃地拆除早期建築、統一平整地面之後起建的。根據文獻、圖樣資料記錄,該區域在康熙以前是中軸對稱、中路設主殿的布局方式。乾隆時期改造為三所院落,每所皆為前後三進,形制完全相同。
專家推測,乾隆時期的改建,顯示了不同朝代皇子地位的變化。據史料記載,康熙前期與中期公開冊立儲君,儲權隨之而生。南三所原有布局即是儲權威嚴的表現。而後各朝皇帝暗立儲君,儲權也就不存在了。
考古發現一處瓷片堆積坑,坑內集中出土大量從洪武到光緒時期的御窯瓷器殘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器殘件、水晶料、骨蚌器殘器和嘎巴拉碗殘件。嘎巴拉碗內壁多有朱砂書寫的梵文和藏文咒語。嘎巴拉碗是藏傳佛教的法器,由修行有成的僧人頭蓋骨做成,一般多按照高僧生前的遺囑,從遺體上取下制成。
專家表示,嘎巴拉碗的發現,補充了檔案對於嘎巴拉碗破損後處理方法記錄的不足。從出土情況看,它們與玉石水晶砗磲料及各種質地的殘器一起,原本應是堆在庫房內,逐漸成批次處理的。處理方法,就是在庫房區域內就地掘坑掩埋。結合以往的零星發現可以看出,這種在宮內挖坑掩埋的方式,是當時處理各種廢料以免流失出宮的主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