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在漢陽古鎮體驗“手藝”

在漢陽古鎮體驗“手藝”

日期:2016/12/16 17:48:35      編輯:古代建築
青磚、木牆、石板路、小青瓦房,這是青神縣漢陽古鎮千年未變的建築意象。古鎮位於岷江畔,鎮上爐火熊熊的鐵匠鋪、古樸的雕花拐杖作坊和精細的手工秤作坊,讓外來人眼睛一亮:打鐵、雕花、手工秤,外界難尋的三門手藝在漢陽古鎮保持著最自然的原生態。

7月23日,記者冒雨來到漢陽古鎮,拜訪這裡的能工巧匠。

鐵匠鋪裡的“音樂之聲”

還沒跨進鄒向雲師傅的鐵匠鋪,叮當之聲已不絕於耳。走到門口,只見爐灶裡通紅的火苗熱烈地跳躍,一旁的風箱被鄒師傅拉得風生水起,砧墩傳來錘子敲打在燒紅的鐵件上有韻律的聲音。鄒師傅胳膊上青筋畢現,頭上已冒出細細的汗珠。

鄒向雲今年39歲,自15歲起便跟著鎮上的老鐵匠鐘友福學習打鐵,5年後自立門戶。娶妻後,與妻子辜容全心全意地打理鐵匠鋪。“除了偶爾進城買材料,我全天都待在鋪子裡,店裡不能沒人看。”鄒向雲跟記者說話時,手上一點也沒停。“我負責選料、煅燒、捶打、淬火,妻子就負責打磨工序,一天能做30來個成品。”

“鄒師傅,幫忙把刀口弄鋒利點!”說話間,一位老農拿著把彎刀進了門。鄒向雲接過彎刀,利索地往火爐裡一放,等刀頭燒紅後,馬上放到砧墩上,掄起鐵錘叮當叮當敲打起來,霎時星火四濺。

聽人說,鄒師傅最拿手的手藝是打菜刀。提起菜刀,鄒師傅獨有心得。“別看它簡單,其實也要七八道工序,它特別考鐵匠的眼力,要不斷地翻動鐵料。最關鍵的是淬火,一定得看准時機,早了晚了,鐵就廢了。”

手工雕花拐杖銷量俏

從鐵匠鋪出來,拾階而上,就到了後正街。在這條小巷深處,有一位專門為木質拐杖做手工雕花的手藝人——廖曉勇。

搬個竹凳坐在門口,木匣子裡放著或長或短、或薄或尖的十余把雕花工具,旁邊是一地木屑。“先用筆在木棍上畫一個龍的圖案,就知道哪裡該削哪裡該留了。然後就是雕刻,這個最考人的耐心。”廖師傅介紹,“雕一根拐杖要5個小時左右,雕花的時間要占五分之四,然後是打磨和上漆。”

廖曉勇一天能雕兩根拐杖,他最喜歡的,是在拐杖上雕龍的圖案。在鎮上,賣純手工雕花拐杖的只有廖曉勇一家。早先,廖曉勇的拐杖一般都是賣給來這裡旅游的客人,名聲大了之後,不少批發商專程來漢陽找廖師傅訂購。粗略估計,20年來,廖曉勇的雕花拐杖已賣出去4萬根。“最多的時候,一次性賣了200多根。”廖曉勇表示,因為銷量很好,他一個人完全忙不過來,打算帶個徒弟,給自己打下手。

手工制秤絕活獻技央視

再轉過兩個街口,就是陳燕的手工秤作坊。屋內陳跡斑斑,制秤的特制鐵桌邊上插滿了各式工具。一桿剛做好的秤擺在桌上格外顯眼。淡綠的秤盤摸上去光滑無痕,黑色的秤桿漆得锃亮,非常漂亮。


在漢陽三絕藝中,手工制秤工序最為復雜,做一桿秤要費兩天工夫。陳燕告訴我們,“做秤工序少說也有上百道,從最初的砍樹鋸木頭,到後來制作秤鉤、秤砣,打磨、畫標線,秤桿上亮光漆,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動手做的。”

不僅手藝不含糊,陳燕做秤還遵循一句話:“秤平心平,才能做得成型。”陳燕說,秤桿子代表的是公平,“對於一個做秤的手藝人,一定要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真正做好一桿秤。”

2003年9月,陳燕憑著這門祖傳手藝走進了央視《留住手藝》節目的演播大廳,與來自全國的剃頭、鋸碗、糖畫等行道的民間手工藝者同台獻技。這一年,距離她跟父親陳明方學做桿秤,剛好30年。 李建華 實習記者 楊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