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羅家壩遺址開始第四次的發掘

羅家壩遺址開始第四次的發掘

日期:2016/12/14 11:59:57      編輯:古代建築
    記者驅車來到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羅家壩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只見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勘探。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趙建介紹,國家文物局已批准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家壩遺址實施第四次考古發掘,相關工作人員已於26日進入考古發掘現場,先進行整體普探、再選點、布房,然後進行再發掘工作。

    大約4000年前,川東北地區生活著一支生性骠悍的民族——古代巴人,然而2000多年前,這支民族卻神秘地消失,留給後人無盡的想象。羅家壩遺址的發現和前三次考古發掘,讓這支偉大而神秘的部落得以浮出水面。1999年,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相繼出土許多巴人文物、墓葬,這段塵封5000年的古文明也隨之被揭開,它的價值震驚了世界。隨著羅家壩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將會給人們帶來更多驚喜,也帶來更多的猜測、遐想。或許困擾人們上千年的巴人消失之秘終將顯現出它歷史的本來面目。

    羅家壩遺址與三星堆齊名

    羅家壩遺址,是四川省20世紀末發現面積最大的先秦巴人文化遺址。2000年,該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羅家壩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家壩遺址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遺址一道,被評為“三星堆之後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是全國150個重要大遺址之一(四川省共9處)。

    羅家壩遺址,位於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距宣漢縣城西北46公裡,分布於渠江流域中河與後河交匯的一級平台上,包括羅家壩“外壩”和“張家壩”,總面積140多萬平方米。據史料記載,該遺址曾為東鄉縣城所在地,在此建縣興廢長達730年(公元555年至1283年)。

    20世紀70年代,當地村民挖泥燒磚曾挖到過青銅罐,省博物館文物專家前往考察,采集標本,認定羅家壩外壩為“戰國土坑墓群”,張家壩為“漢代遺址”。

    前三次發掘成果震驚世界

    1996年3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發掘羅家壩戰國土坑墓群。羅家壩遺址先後經歷了3次發掘。1999年9月至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達州市文物管理所、宣漢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察隊,對羅家壩遺址實施了第一次發掘。發掘面積50平方米,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2003年3月至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羅家壩遺址實施了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400平方米,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個。在清理33號大墓時,出土了大型青銅禮器、巴式青銅兵器、彩繪陶器和巴人印章等文物。專家鑒定,這些文物涵蓋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時期,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2007年6月到2008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羅家壩遺址實施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530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500余件。其中銅器230余件、陶器200余件、玉石骨器近90件。此次發掘,實現了“八個首次重大發現”,即:在該遺址中發現了船棺葬、俯身葬、人殉,陶器刻有“符號”、“木盾”痕跡,“三棺合葬”,用人頭作“犧牲”,“鳳鳥圖案”紋飾。

    據初步推斷,羅家壩遺址距今約3000年至5000年。隨著三峽電站建設進程的推進,三峽庫區內巴文化遺址基本被淹沒,羅家壩遺址的發現和進一步發掘,出土文物具有顯著的巴文化特征,填補了巴人歷史研究的空白,為進一步研究巴國、巴人、巴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資料和史料線索。

    第四次考古發掘期待更多驚喜

    目前,國家文物局頒發羅家壩遺址2015年度考古發掘證照,同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市、縣文管所聯合發掘,擬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屆時,羅家壩遺址驚世文物將帶著3000多年前珍貴的古代巴人信息向我們走來。

    宣漢縣以羅家壩考古發掘成果為契機,積極弘揚巴人文化。舉辦了巴人文化節,成立了巴文化研究會。充分利用巴文化考古發掘資料,開展巴文化研究。通過舉辦各種與巴文化有關的知識講座,讓巴文化走進校園、鄉鎮、社區。目前,市、縣正全方位制定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保護規劃,發展巴人文化產業,開發巴人文化商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