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書論:《昔日京華》
《昔日京華》,朱偰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1935年,日本侵華愈甚,故都北平危在旦夕。時任中央大學經濟系主任的朱偰先生出於“士既不能執干戈而捍衛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謀恢復故國,亦當盡其一技之長,以謀保存故都文獻於萬一,使大漢之天聲,長共此文物而長存”的考慮,遂著手對北京建都七百年間的宮殿古建進行系統研究,並於當年夏天北上,實地測量攝影,歷時兩月,得照片五百余張,為後人留下了珍貴史料。後相繼出版《元大都宮殿圖考》《明清兩代宮苑建置沿革圖考》《北京宮阙圖說》,收入商務印書館《故都紀念集》。今一並再版,取名《昔日京華》。
本書首先是一部頗具歷史價值的學術著作,作者對元明清三代宮苑建置考證頗詳,並附精確地圖。明清故宮於今尚存,考證相對較易,元代宮殿已湮沒六百載,作者亦作了深入研究,並在細節方面也十分注意。如提到元代宮中植草文獻二條:“世祖建大內,移沙漠莎草於丹墀,示子孫無忘草地也。”(《玉山雅集》)“元世祖思創業艱難,故所居之地青草植於大內丹墀之前,謂之誓儉草。”(《草木子》)
本書於學術之外,更顯作者情懷。1912年清帝遜位之後,故宮文物即遭變賣、盜竊不少。1924年清室出宮,翌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然而由於時局動蕩、管理不善,監守自盜屢見不鮮,“所可歎者,該院成立十年,然古物被盜、珠寶被竊之案,幾無年無之”,得悉大量文物流失,作者深感痛惜。30年代“遼東失守,幽燕垂危”,“故都文獻,有不保之虞”,作者乃盡力編書以存史跡,“至若還我河山,固我邊圉,保我文獻,宏我民族,則我國人之公責,著者於編輯之余,所馨香而禱祝者也”。書成之後,面對時局危困,作者亦不忘“外患日益,國難日亟,怅望燕雲,感慨系之矣”。
於今75年已往,新中國定都北京,歷朝文物得以大力修繕、合理保護。但是也曾出現文革時期的大規模破壞,其消極影響,永遠也無法彌補。時至今日,又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一方面部分古跡旅游開發過度;另一方面部分古跡仍不受重視,保護不力。鄙人去歲居京師,工作之余亦好尋訪歷朝古跡,見紫禁城東南池子有皇史宬,明嘉靖時建,即珍藏國家重要典籍文書之金匮石室,然而如今卻是居民雜處其間,於文物史跡則缺乏保護規劃和相應措施。類似問題並非僅此一處,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蔡艦 201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