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早最大煉鋅遺址早於《天工開物》記載
日期:2016/12/15 16:26:55   編輯:古代建築 重慶三峽庫區忠縣洋渡鎮明代煉鋅遺址考古工作日前“收官”,這是我國目前已發現並進行考古發掘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煉鋅遺址群,甚至早於《天工開物》中的有關記載。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一堵一人高、數米長的蜂窩狀土牆,上面密密麻麻地“長滿”了黑洞,這是由古人煉鋅時廢棄的罐子堆積形成的。重慶市文化與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白九江介紹,這一遺址群是目前我國已發現並進行考古發掘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煉鋅遺址群。
洋渡鎮沿江村一村宅的二層被用做了臨江二隊煉鋅遺址考古發掘文物的臨時庫房。記者在現場看到,文物標本架上幾塊“成化”年款瓷器引起了考古專家們極大的興趣。白九江說,“大明成化年制(造)”款的瓷碗,對於確定冶煉遺存的年代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 (1637年)中關於用泥罐“開煉倭鉛”的記載和配圖,是目前世界上有關煉鋅技術的最早記載。“成化”為明憲宗朱見深於1465~1487年所使用的年號。帶有“成化”年款的瓷片出現在冶鋅遺址,可推斷出該煉鋅遺址的起始時間不晚於明代成化年間,這比《天工開物》的文字記載還早。
出土文物除了在時間上有重要意義外,其保存的完整性也相當好。白九江說,本次清理發現了2座保存較完好的冶煉爐,是三峽地區乃至全國目前所發現保存最完好、結構最清晰的明代冶鋅爐。這一發現對於復原明代冶鋅爐的形制、了解其冶煉的工藝流程、煉爐形制發展變化等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對探尋三峽地區,乃至我國的煉鋅技術的產生、發展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古人如此大規模冶煉鋅錠,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白九江介紹,鋅的主要用途是與銅合煉為黃銅。在明代,黃銅是制銅錢的主要原材料。當時煉鋅的主要用途是用於制作銅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李映福說,冶煉場修建在河灘上,利用江風自然抽風進行冶煉生產,這種自然抽風的冶煉遺址在全國十分罕見。
重慶市文化與遺產研究院文管辦主任李大地介紹,本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各種遺跡92處,其中冶鋅爐9座、坑50個、溝2條、柱洞29個、灶1個、牆1面。這些遺跡主要分屬於6個冶煉常出土遺物共計350余件,種類有陶、瓷、銅、鐵、石器等。遺物以冶煉用的裝燒器皿-陶質冶煉罐以及冷凝區構件之一的冷凝窩為主,還有一定數量的日常生活陶瓷器,包括陶缸、甕;瓷碗、盤、杯等。另有少量銅錢、銅洗、銅鎖、鐵鉤、石锛等。此外,還出土有冶煉爐爐壁殘塊及燃料用煤等。
據悉,遺址周圍台地上還新發現商周遺址1處、漢代墓地3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