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江南古鎮的生態樣板——同裡

江南古鎮的生態樣板——同裡

日期:2016/12/15 16:24:04      編輯:古代建築
生態綠洲 生態綠洲 南星湖 南星湖 生態綠洲 同裡湖 生態綠洲 濕地公園 秋收現場 秋收現場 設施農業區 設施農業區 濕地公園水路 濕地公園水路 北聯新農村 北聯新農村 美麗鄉村—洋溢港 美麗鄉村—洋溢港

  五湖環繞於外,一鎮包含於中,歷史上的同裡以舟楫通行為主,少有兵燹之害,物阜民豐,文人商賈偏愛於此居家置業,同裡也因此有“富土”的美譽。據《同裡志》記載,唐初,當地人嫌“富土”兩字太侈,就改為“銅裡”,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裡”,沿用至今。

  近年來,同裡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戰略,古鎮名聲日益凸顯,游客絡繹不絕,然而同裡的美不僅僅在古鎮,在明清歷史遺存所散發出的悠古之意、懷舊之情。同裡的美,更在北聯的萬頃良田,在肖甸湖的萬木蔥郁,在同裡湖、南星湖的一汪湖水。生態就是同裡的一張靓麗名片。

  精耕細作的萬頃良田

  吳江現代農業產業園位於同裡鎮東北部,在原同裡科技農業示范園基礎上建設而來,規劃占地面積32200畝,其中位於北聯村的核心示范區14000畝。經過近七年的規劃建設,園區內每一塊田都通了水泥渠道和機耕路,耕作更加便捷精細。

  去年十月以來,圍繞國家級創建目標,吳江現代農業產業園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健全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和管理機制,提升科技含量。據介紹,園區委托國家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制定的國家級示范點申報書初稿已形成,將於近日交由省級專家評審,預計明年二三月份迎接國家級評審。

  截至目前,園區核心區域“四個中心”建設開展有序。其中涵蓋了科技服務、規劃展示、物流網建設、農產品快速檢測、作物栽培和植物保護試驗等功能的科技服務中心大樓已經結頂,正在進行裝修和相關設備入戶。預計投資900萬左右的農機化服務中心承載了稻米加工的功能,目前農機倉庫已經開建,隨後該中心還將購入種子烘干、大米加工等設備。工廠化育秧中心將是園區國家級配置的一大亮點,總投資900萬元,以國家級規范標准建設,建成後將達到省內領先水平,能完全實現自動化育秧,滿足園區2500畝到3000畝農田的育秧要求。而且,所產秧苗全程室內培育,溫度控制精准,生長程度一致,特別適應機插秧,將為全區規模農業發展提供表率。目前該中心的基礎建設已經開工。此外,為服務園區的整體運作,農資配送中心也被列入下一步的規劃建設。

  今年以來,園區在土地平整和配套設施完善上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優質糧油區新平整土地1200畝,設施農業區新增700畝,特種水產增加1400畝,不僅擴大園區規模,還通過開河修路,將園區的水田全部貫通,提升管理水平。園區建設負責人介紹說,整個國家級創建的基礎建設工作有望於今年11月底全部完成。下一步園區將著重物流中心建設,完善信息化物流系統。此外,還有一部分拆遷和土地平整的掃尾工作,以及部分泵站、局部綠化和宣傳標識系統的建設。“明年春天,就能以規模化、規范化、科技化的新面貌,迎接國家級評審。”

  清清翠翠的天然濕地

  濕地,是一項重要的地理資源,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同裡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保護和修復同裡濕地公園,通過濕地植被恢復、水源保護、水質淨化等,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棲息地,為蘇州保留一塊天然的“生態之腎”。

  同裡濕地公園屬於太湖流域下游陽澄澱泖水系中水網密度最高的區域,北有澄湖,南有白蚬湖,西有季家蕩,內部水系發達,河道縱橫,是城市化水平高度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為數不多的、保存較為完好的自然濕地系統。公園內植被資源豐富,有40多年樹齡的水杉林、石杉林、毛竹林與林下的次生林形成穩定的植被群落。蘆葦、菖蒲、蓮藕、茨菰等水生植物營造了良好水生植物生態環境。

  2009年被認定為省級濕地公園之後,同裡提出了國家級“同裡濕地公園”的構想,並積極開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公園以新定位、高標准“起筆”,實施退漁還濕、水系溝通、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2013年,同裡濕地公園創建國家級工作正式啟動,成立了專門的濕地公園管理隊伍進行統一管理,負責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保護、恢復和合理利用,同時《江蘇同裡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通過省級評審並上報國家林業局

  據了解,同裡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993.98公頃,規劃後濕地面積925.48公頃,濕地率達93.11%,總投資在4億元左右,分兩期建設,爭取3-5年內成功創建國家級濕地公園。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入園景觀設計、濕地恢復以及退湖還濕等,2013年總投資9000萬元左右。依據總體規劃,同裡濕地公園將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以突出濕地保護和恢復、宣傳教育與監測,並兼顧合理利用,其中包括生態養殖等,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將濕地公園打造成為太湖流域水生態保育修復、合理利用的示范基地,濕地科學、生態文明的科普教育基地。

  今年10月,全國濕地考察組正式對同裡濕地公園申報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進行實地考察,專家們一致認為,公園生物種類多樣、形態格局豐富、水鄉文化深厚,具備國家級濕地公園的基本條件。在不久的將來,同裡濕地公園將會是一個具有國際理念、太湖流域特色及吳江元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江南生態綠洲。

  秀美宜居的江南村莊

  村莊環境事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是創造整潔優美人居環境、造福農村居民的一項實事工程。同裡鎮注重結合村情、村貌和村需,出新意、出亮點,因地制宜展示村莊特色,打造村莊整治亮點,做到既中看又實用。同時,充分發揚志願精神,全民參與共築和諧村莊,努力踐行農村更像農村的同裡實踐。

  2012年,同裡鎮肖甸湖村成立了吳江全區首支由女村民自發組織的巾帼植綠護綠志願者隊伍,這支由25名退休干部、教師、村民組成的志願者隊伍,每月活動4次,主要對各自負責的綠化進行修剪、養護、補種等。在這支巾帼隊伍的引領下,同裡鎮各村相繼成立由婦代會主任擔任隊長,以各村村民為主的志願隊伍,利用業余時間積極投身到清理亂堆亂放、衛生長效保潔等美化家園的行動中。蘇州市副市長徐明調研同裡村莊整治時曾表示,同裡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的最大亮點是“整治力度大、群眾參與程度高,像婦聯組織的巾帼志願者隊伍和老黨員志願者隊伍就很不錯”。數據顯示,目前同裡鎮各村擁有的巾帼志願者人數已超過300人。同時,該鎮還積極發動村民發揚主人翁精神,投身到認領綠樹、植綠護綠行列,各村建綠氛圍日益濃厚,村容村貌取得明顯改善。

  為鞏固和完善村莊環境整治成果,切實抓好同裡鎮村莊環境長效管理工作,使全鎮的農村環境管理更加科學客觀、真實有效,同裡鎮將村莊環境長效管理工作納入鎮黨委、政府的重要議程,出台了《同裡鎮農村環境長效管理辦法》,細化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檢查主要考核指標。

  同時,該鎮還從鎮到村建立起了一支結構合理,責任心強的保潔隊伍,並且加強配備,使得全鎮的保潔覆蓋率達到100%;對有條件的村,尤其是一些處於鎮郊結合、工業區附近的村,針對聚集的大量外來人口,采取社會化管理,克服過去管理難度大、保潔質量低的短板;環境衛生示范戶開展評比,每兩個月考核一次,並給一定的獎勵。同裡鎮還通過開展村與村之間的競賽,通過先進村的先行先試,探索全鎮村莊整治的長效管理之路。同裡鎮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希望通過村莊環境整治,建起一支隊伍、制定一套完善機制、明確一套考核辦法,讓更多老百姓積極參與其中,共同努力將實事做好、好事做實,不搞形式主義,不追求短期效益,使村莊環境整治真正成為一項長久的民生工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