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天長
日期:2016/12/15 21:56:57   編輯:古代建築東門已經有些殘缺,可就是它見證了天長鎮近千年的滄桑
蔡家古宅已被列入旅游線路,不久即將開放。消息傳出後,蔡家後代一提起這事就滿是期望
與總兵府朝夕相處70載,古稀之年的霍裕民老人和這裡的一磚一瓦早已血脈相依
熱浪中,近千年的天長鎮依然平靜。歷史給予這座古鎮的分量,在鎮上居民霍裕民的眼中格外重。“這是垂花門,那兒原來是穿堂廳,那裡邊是白虎堂……”在總兵府的垂花門下,77歲的霍裕民向游客重復著這些簡單的介紹,多年如此。
50公裡外便是省城,但井陉縣天長鎮卻與現代化的都市分處兩個世界。這座始建於1075年,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至1958年的縣治之所,素有“宋古城”之稱,城內城垣門垛、飛檐斗拱、官署學宮、寺廟石橋星羅棋布,古民宅是一色的青磚灰瓦四合院,軸線分明,左右對稱。長街小巷,古色古香。
和每一個夏天一樣,鎮上的人們習慣在古宅外背陰的地方納涼,有一搭無一搭地論著家長裡短,惬意輕松,而空氣中匯集更多的是蟬鳴和鳥叫。
在東關城壕街東的盧家巷,63歲的盧恩克在自己的院落外坐著。這個狹長幽深的巷子,兩側擠滿了明清風格的單元式院落——有的門洞隱現,庭院深深;有的小巧玲珑,古樸典雅。
不解世事的孩子們在門洞裡盡情嬉戲。古鎮與孩子,昨天與明天
一個甲子輪回,盧恩克依然守在這裡。1958年縣政府遷出,天長鎮結束了它作為井陉縣城的歷史,成為老輩人口中的“舊城關”,隨後它變得沉寂。6年前,天長鎮被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天長鎮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游客多了起來,可留在鎮上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盧家巷的庭院或是閒置,或是租給外來人。盧恩克積蓄不多,卻捨得拿出大部分,買了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只要沒事兒,他總是拍這兒拍那兒,生怕落下了點兒什麼……
進鎮的石橋建於清代,已在這裡守護了兩百余年
南門甕城已經不存在防御外敵的意義,但至今仍是進出古鎮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