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走進敦煌的古道驿風中

走進敦煌的古道驿風中

日期:2016/12/14 21:00:16      編輯:古代建築
有點像做夢,恍恍惚惚的,看著車窗外掠過的荒涼,到處是黃褐色的沙,我終於相信,我已經身處西北大漠,正一點點靠近歷史中那個傳奇的地方。

戈壁原來就是這樣,沒有樹,沒有花,一望無際的平整,也一望無際的干涸,漫天飛舞的除了沙還是沙。只有零星幾棵野草倔強的探出頭,灰撲撲的,連原有的綠色也幾乎被沙石覆蓋掉。

荒無人煙。大家說,這樣的寂寞和孤單,如果是一個人走,一定會走到絕望,而於我竟持一種欣賞的感動。

我們如今的出游,是欣賞那些不朽文化的濃墨重彩,還是緬懷金戈鐵馬下的累累白骨,或者是傾聽那些幽怨的傷情離恨?

從柳園車站到鳴沙山有兩個多小時車程,一路行來,戈壁少了,開始是大片的沙丘,那種細細地沙好像可以入口,一個沙丘,就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絡繹不絕地掠過。

走進鳴沙山公園,迎面是高大的山丘,很多人,很多駱駝,很多騎在駱駝背上的游客。一只接一只的駱駝高昂著頭,慢慢移動,真有駝鈴聲聲,我覺得自己已跌入了遠古的歲月裡,跟著沙漠之舟的隊伍游弋。

那些駱駝都是家養的,專門供游客娛樂。但是,我仍然從它們的眼裡看出一絲憂傷,像野駱駝一樣,還透著孤傲。我喜歡駱駝,它們連俯身的時候,都不肯低一下頭。

轉到月牙泉,也就一會功夫。

關於鳴沙山和月牙泉,是有著玄妙色彩的,茫茫沙漠中,一汪清泉,不但甘甜,還出奇美麗,月牙般的形狀。當月光鋪陳時,水面明晃晃的,從高處看出,似一彎新月鑲在大漠深處。旁邊的沙丘,不知是不是靠了水的緣故,好像有著靈性,大聲喊叫或者滑沙時,它就呼應樣發出雷鳴聲。有人聽過沙子會唱歌嗎?以前的鳴沙山就這般奇異。如今,沙子的歌聲越來越稀落和低微,緊挨水的那面沙丘,已經封圈起來,不讓人繼續破壞了。另一邊的空地,有古建亭台,深褐色的木頭經過風吹雨打已經陳舊,大門緊閉,謝絕入內。

離開的時候,我沒有再騎駱駝。脫掉鞋子走在柔軟的細沙上,很舒適。

半個月亮掛在空中,清涼孤傲,月色好得出奇,突然想起那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仿佛真的有一首歌如泣如訴,似天籁之音,隱隱從遠古傳來,令人心顫。

其實,從遠處看莫高窟,好像更加震撼人心。山壁上,一排排深陷的印痕,有點像龐大的沙雕群。凝視著它們,不能不吃驚,這樣虛浮的沙石上,居然會建出這樣不朽的瑰寶。

據說莫高窟的建造是有故事的:“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仗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故造窟一龛。”這裡的“此山”是三危山。沒有它,就沒有莫高窟。這裡的“金光”,恐怕就是佛光。

所以進入莫高窟,是要心靜空明的。

492個洞窟,游客只能看其中10個。觀光者的呼吸帶著俗世的渾濁,不經意間就破壞珍貴的畫面和色彩。照相機、攝像機之類的現代工具是堅決不允許帶入的。這樣很好,保護了瑰寶,也可以讓人們真正收心藏神,在寧靜裡細細品味。

導游開門入內,我們一下子就跌進歷史和藝術的漩渦裡。色彩是說不出的斑斓絢麗,迎面撲來,舉目全是厚重的美麗,無論壁畫還是塑像,都彰顯著奇異靈動和熱烈的味道,了無生氣的單調沙漠景象,換成了生氣勃勃的顏色及律動,窟壁上數千尊色彩斑斓的佛像向四面八方散發出光芒。這些在公元4至14世紀間鑿出的石窟,其表面薄紙般的燦爛彩繪,雖歷經戰爭、掠奪、自然和輕忽等因素的摧殘,卻能幸存下來。石窟中的畫布不過就是河中泥巴與麥稈的混合物,然而敦煌的藝術家數世紀以來在這種簡陋的表面上記錄了中國藝術的演進,以及佛教轉變為中國信仰的過程。

我屏息靜觀,不敢出一點聲響。

看完一個窟,導游趕緊就關掉一道門。如此還是控制不了破壞程度。我們看到的一些壁畫都已經黯淡或損傷過,一邊看一邊擔憂,總有一天,這些驚人的美麗只能封閉不能示眾,要不,只會滅絕。

終於看見最神奇的飛天。身著青金石藍色青衫薄翼的飛天及天界樂師從窟頂飄然而過,精美到幾乎不似人間所繪。飛天是佛界最完美的傑作,飄帶飛舞,雲彩環繞姿態曼妙,神韻飄逸,我實在想不明白,遙遠的古代,落居在大漠深處的人,怎麼有如此完美和迷人的靈感?

第一次,我深感宗教藝術是這樣的生動和鮮活。出了洞口,還恍惚著,一時還不知身在前世今生。

回一回頭,敦煌已遠,飛沙斷壁已遠,輝煌和燦爛已遠。只是,它們還會在我的記憶裡,從歷史某一頁跳出,在有月亮的晚上和我觀望。

(這是2003年獨自游敦煌的感悟,遺憾的是當年的照片是膠卷的,搬家遺失,故無法配圖,這也許就是殘缺美或不完美的美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