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晉陽古城遺址的現狀與保護

晉陽古城遺址的現狀與保護

日期:2016/12/14 21:00:14      編輯:古代建築
晉陽古城,是山西省會太原市的前身,亦稱並州,為我國古代北方重鎮之一,有 “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之稱。它從肇建至焚毀歷經1500年,至今時隔千年,雖朝代更替,尚留有部分古跡和遺念。古城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何在山西文化強省的今天,對古城遺址進行有效保護與利用,真正使晉陽文化得以傳承,是眾多有識之士十分關切的問題。

一、晉陽古城遺址的現狀

就目前遺址分布現狀來看,可以推測出多為唐到五代時期的城市建設痕跡,並留有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始創的太原縣城(今晉源城)的部分遺存。已知的古城遺址大致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是深埋在地下的城郭和宮殿遺址。有大明城、新城、倉城和大明宮、晉陽宮、受瑞壇以及七殿二堂十二院等宮殿建築遺址。

第二,是古城屢遭破壞後,依然被人們懷念的舊跡。如東關村、東城角村、南城角村、羅城村、城北村、東陽旱地、城牆地、視汾樓、玄武樓等西城遺念;如城壕地、南門道地、西門外地、北屹九地和紫禁地、官園地等大明城遺念;北門道地、劉花園等新城城垣遺念;棘針窩道、門墩地、城壕地等倉城城垣遺念;南、北瓦窯堡的潛丘遺念以及北、南河灘、北、南河下村的汾河故道遺念和老虎溝的晉渠遺念等。還有城西村的平晉縣城垣遺念、東屹垛的金代城垣遺念等。(參見張德一、張繼清《也論晉陽古城城垣》,載《晉陽古都研究》第190-203頁,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自古城火毀水淹之後至今還存在的遺跡。主要有時斷時續1000余米的西城牆和600余米的南城牆及南、北殿台遺址等。

第四,在古城廢墟上重新建築起來的文物項目。主要有宋重建、明再建的隋代惠明寺塔,明清時的九龍廟、清代的二郎廟、老爺閣等;明初新建的太原縣城垣,以及城內明代的文廟、劉王祠、北岳廟、關帝廟,清代的玉皇廟、隆恩寺、財神廟等古建築;明代的民居王(瓊)家大院及清代的民居和木雕、磚雕、石雕等古建附屬物。

在這座古城裡發生的眾多歷史事件,如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北齊霸府關系著魏晉南北時期的民族爭戰,大唐北都代表著晉陽文化的鼎盛時期;眾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趙簡子、劉琨、劉恆、李世民、武則天、狄仁傑、王之渙、王昌齡、郭若虛、傅山、高君宇、紀廷梓等等;以及我們從許多地名中可以看到古城歷史上的輝煌及其變遷,都可以不誇張地把這座古城稱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這座古城所折射出的晉陽文化內涵豐厚,它成為有關晉陽-太原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習俗、宗教、建築等全面、綜合而廣義的概念。此外還有晉陽的戲曲文化、飲食文化、醋文化等處處都散發出強烈濃郁、有形與無形的地區文化特色,描繪著古城的迷人神韻,所有這些,都成為晉陽文化淵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晉陽古城遺址的保護

國務院批准晉陽古城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其予以重點保護更是構建太原市“特色文化名城”的必需。

1、加大對古城風貌物質體現的保護

古城風貌的物質體現,主要包括古城所在地理與文化特點、與古城選址相關的風水形勝、構成歷史街區數量較多的各式典型建築群落,以及古樹名木等。應根據文物的不同項目、破壞程度及不同歷史時期,分門別類各自做出保護措施。比如對古城建築建議采取“拆今護古補古”的措施。

2、加強對古城人文積澱的挖掘與傳承

“只有文化活著,這個國家才活著”。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古城遺址的保護,絕不僅僅在於對傳統文化的養護,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城市精神的繼承和弘揚。古城建城選材上的因地制宜、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數次太原保衛戰中所反映出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體現出晉陽人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相容並蓄的博大胸懷以及卓越高超的創造能力等,仍舊具有現實意義。“兼容和諧,誠信卓越”的太原城市精神,正是晉陽精神在新時代的延續,是晉陽文明2500年來的結晶。

三、晉陽古城遺址的利用

通過對文物的合理使用,可以使文物資源價值得以挖掘與延伸,達到價值的創新與升華。從世界范圍來看,世界上有許多曾經失落的文明,經後人的開發保護而重放異彩。如意大利的龐貝遺址,在古羅馬帝國時期,曾是十分繁華的商業城市。公元79年,因維蘇維火山的爆發而被深埋於泥石之下,直到18世紀時才被發現,經上百年的陸續發掘,已成為每年接待數百萬游客的世界旅游勝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了人類共有的財產。

與之相類似的晉陽古城埋葬了逾千年,其資源具有國際性影響。面對祖先們留下的這一寶貴遺產,我們有責任使這一人類文明獲得新生。從目前多數國外經驗和我國的基本國情看,古城遺址進行合理利用應是最佳選擇,利用它來開拓旅游市場更應是至好的戰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