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豫西這塊神秘的土地上,隨便抓起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歷史的陳跡,嗅出遠古文化的氣息。把這句話用在北陽平遺址群絲毫不為過。該遺址群位於三門峽靈寶市陽平鎮鑄鼎原及其周圍,涉及陽平、西閻、焦村、函谷關4個鄉鎮,遺址面積4.36平方公裡,分布著北陽平、西坡等33處從仰韶到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這些遺址分布之密集,包藏文物之豐富,延續時間之長久,可謂中外罕見,是目前考古發現級別最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001年,國務院和河南省政府分別以北陽平遺址和鑄鼎原遺址群的名義,將這個龐大的古文化遺址群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和文物局列為“十一五”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2008年《北陽平遺址群·西坡遺址保護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10年9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實施。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審核批復《北陽平遺址群·西坡遺址本體搶救性保護設計方案》,同年11月17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頒布實施。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的兩岸孕育了璀璨的古代文明。遠古時期的豫西、晉南和整個陝西大地上,土地肥沃,溝壑縱橫,氣候濕潤,河流成網,湖泊、沼澤、水窪星羅棋布,棲息和繁衍著大量的古代人類,他們在黃帝和炎帝的帶領下,在茹毛飲血中創造著燦爛的仰韶文化。如果把豫、陝、晉三角地帶比作是仰韶文化時期人類文明的一頂皇冠的話,那麼北陽平遺址群就是皇冠頂端那顆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而西坡遺址又恰好就居於這顆明珠的核心部位。西坡遺址占地60多萬平方米,在鑄鼎原眾多的遺址中鶴立雞群,氣度不凡。
西坡人處於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廟底溝文化時期,也是人類社會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轉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