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徽派建築文化與現代化

徽派建築文化與現代化

日期:2016/12/14 21:00:14      編輯: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不同於西方的以磚石為核心的建築體系而是獨立形成了一種以木結構框架為核心的建築體系,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留下了絢麗燦爛的一筆。中國古建築所形成的輝煌成就與中國古老悠久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中國的古建築是中國文化在物質層面的一種表現形式,從而形成了一種獨具魅力的建築文化。中國古代建築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繼承和創新,與中國古老而不斷連續相繼發展的特征相一致,並且形成了完整成熟的體系和代表著偉大、豐富、成熟和卓越的魅力特征。

徽派建築作為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徽派建築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派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當時東晉的建築風格突出一個字“水”,這一點對徽派建築的形成影響最大,那是在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婺源地區就形成了一種就“水挺”的建築風格,也就是山石中有水,但是水卻不多並且設計得很隱蔽。兩宋是徽派建築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這裡的高峰僅僅指的是建築規模。在江西的中部和北部以及現在安徽的南部建成了很多大商人的府邸,特別從是南宋開始,真正形成了徽派建築這個建築工藝流派。元、明二朝徽商逐漸崛起,特別是嘉靖關閉澳門海運後,徽商在全國都有發展,其徽派建築溶入了部分當時北方建築,特別是宮廷內室建築的“精致”的特點。清代是徽派建築輝煌期,兩淮的繁榮極大的促進了徽派建築向功能化去發展,加上安徽在清代是國家的糧倉,大批官僚在安徽建府邸、私苑,也促進了徽派建築,這一時期徽派建築以“華貴而不失精致”聞名。

對於徽派建築來說,它具有獨具一格的魅力和特征。

首先,徽派建築將山、水和村落融合在一起。古徽州地區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再加上境內河流眾多,因而村落的選址和布局大都和山和水形成了一種有機的結合同時這種有機的結合也大都符合中國古代的風水學說。

其次,徽派建築淡雅簡約而凝練。徽派建築的主色調是黑白灰三色,這個種色調給你一種淡雅簡約而又深邃的感覺。由於徽州地區地少人多,空間有限,所以它的建築比較密集,但又不擁擠,同時建築的裝飾比較簡單卻又突出重點,這樣就使人有一種幽邃深遠的感受。

最後,徽派建築蘊含的人文氣息濃厚。徽派建築的主色調為黑白灰,再加上徽派建築簡約凝練,體現出了一種追求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時徽派建築的布局裝飾等也體現出了那時惠州地區的宗族文化和倫理道德風俗。

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比如吳越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西北文化、巴蜀文化、閩南文化以及江淮文化等。當然不同的區域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總的來說可以簡單分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崇高、莊嚴、敦厚、樸實、壯闊,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情、細膩、飄逸、夢幻。作為文化物質載體的建築在不同的地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征和風格,同時也表現出了不同地區文化的差異。

徽派建築的民居和北方的四合院相比較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異之處。相同點是在建築的思想理念上,不管是徽派建築的民居還是北方的四合院在選址上都遵循古代的風水學說,在布局上都依照傳統儒家的倫理綱常,如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等。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北方的四合院講究對稱而且房屋的面積比較寬敞,徽派建築則是因地制宜,比較靈活。第二,北方的四合院大多為平頂,利於采光,窗戶較小牆體較厚,這樣有利於御寒。徽派建築則多為尖頂,牆壁比較高,前後門貫通。

徽派建築與福建土樓相比較,首先感覺到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產生出不同風格的民居建築。徽州古村落也是聚族而居,但是從來沒有將一族人集中到一個大院內,整個村落是開放性的。福建土樓的建築形式,完全是為了防御,全村人住在一座樓裡,形成了聚族而居、營建集體住宅的傳統,出現了高大雄偉的土樓。從建築造型上看,福建土樓內大家族共居,進出口卻只有一個,每個小家庭的生活都是極具公開性。徽派民居都是以每家每戶為單元建築的。不過,同一家族的房屋往往連成一片,甚至樓上樓下都有門洞相通。

徽派民居建築與江南水鄉民居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都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很大。其次,建築都為磚木結構,以木構架承重。最後,建築裝飾都有磚、木、石雕等工藝。但是,徽派民居建築還是明顯有別於江南水鄉的民居建築的。一方面徽州是山區,建築多依山而建,雖然村莊多有小溪,但地勢陡、落差大、水流急。江南水鄉水網縱橫,建築多臨河而建,親水性特別強。另一方面徽州文化在形成發展過程中,雖然受到了吳越文化的影響,但是,徽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長江中下游的經濟發展,文化事業乃至城市建設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與漢文化圈其他建築流派的比較,不難看出,徽派建築更加突出表現出對山水、自然景觀的依賴關系。無論村落民宅、私家園林、祠堂廟宇、亭閣牌坊,都力圖同山水融為一體,保持一種天然和諧。徽派建築的特點主要通過民居、祠堂、牌坊集中表現出來。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也被稱為徽州古建“三絕”。徽州古村落與其他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徽州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而是由徽州人在外經營賺錢反饋鄉裡的寄生型村落。因此,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

中國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古建築文化遺產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財富,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量的古建築文化遺產財富正在大量的流失,不管是從北京的四合院到徽州的古村落,還是從陝北的窯洞到福建的土樓,以及江南的園林等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現代化的發展和古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否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是兩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能協調發展,這一直是困擾許多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一種人的觀點認為在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中,城市要發展,人們要生存,就必須要革舊迎新;另一種觀點是持強烈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為,古建築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保護。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弄明白一件事,也就是古建築文化遺產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能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古建築文化遺產是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因而它的價值是獨特的,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總的來說古建築文化遺產的價值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首先,古建築文化遺產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產物,它見證了中國過去五千年的興衰起伏,對於我們研究中國歷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參考價值。其次,古建築文化遺產凝聚了古代工匠們的心血和智慧,不管是寺廟樓宇還是古塔雕刻都體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技藝和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最後,中國五千多年的古建築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海內外人士觀摩學習,也是人們游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場所,這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從這可以看出古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現代化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絕對的、不可調和的。對於古建築文化遺產,我們一方面應該盡量保護,因為它不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而且還具有獨特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保護的前提下,盡力挖掘遺產的經濟、文化等價值,這樣的遺產保護才是有意義的,可持續的。對於我們來說關鍵是應尋求更多的方法來平衡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好的促進古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和現代化的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