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名為“故宮疊粹”的動畫,在微信朋友圈廣為分享。相信通過這組將兩岸故宮比對展示的圖片,很多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建築,真為不世之珍,可謂其在博物館界的“核心競爭力”。建院89周年之際,北京故宮宣布,開啟徹底進行環境整治、全面恢復歷史風貌的系列工程。一張頭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員摘下“故宮餐廳”匾牌的照片,正可為注腳。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立珍寶館、鐘表館展示異寶,到新世紀前開辟書畫館、瓷器館美美與共,與文物相得益彰,才能讓建築價值最大化。不過,關於故宮中開星巴克、建福宮搞私人會所的新聞,曾引來廣泛關注和質疑。而為了滿足龐大客流的餐飲、消費需求,御花園變成了“大食堂”的吐槽也每每可見。如何有效有序地進行“建築管理”,恐怕是院方的必答題。
作為一個現代社會中的博物館,故宮確實面臨著很多兩難。比如,御花園要有護欄,但護欄不僅不美而且也影響活動空間,怎麼破?再如,游客願意往水池中扔硬幣“許願”,水面放置大網不僅難看更有“吸金”之責,怎麼破?而如何一邊進行廣場、建築的修整一邊給游客不打折扣的參觀效果,同樣讓人傷腦筋。要解決這些兩難問題,需要高超的專業技巧和管理技能。
除此之外,理念的更新也同樣重要。目前,故宮的方案是將餐飲區集中在坤寧門兩側,雖難說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但集中布局與管理,也能讓情況有所緩解。可能會動到內部一些經營者的奶酪,但對於一個文保單位、一項公益事業,這是必然之舉。而如神武門廣場開放夜間停車,配以周邊區域的“開放式改造”,也應該能豐富公眾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還古建於民”的意識。
其實,游覽過故宮的人都會知道,傳說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現在仍然空置甚多,很多不過是緊鎖大門,游客只能趴在窗上想象黯淡宮室中歷史的灰塵。在傳統建築的使用、改造與重生上,這樣龐大的規模是難點,但更是極大的存量和增量。怎樣讓這些氣象森嚴的院落,既能保持歷史的原貌,又能激活文化的基因,在與時代的共同前行中煥發出青春,更考驗院方的技能、觀念與智慧。
電影《末代皇帝》中,小溥儀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拆去了故宮中的很多門檻。今天,故宮不復是一家一姓的園囿,而是天下公有的財富。作為這筆財富的管理者,院方有責任也應該有能力把這一瑰麗的古建築群維護好、使用好。這不僅是現實工程,更是歷史工程、未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