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林偕春故居列入文物保護
日期:2016/12/14 12:00:24   編輯:古代建築漳州名賢林偕春故居縣級保護碑記揭牌
來自海內外及全國各地的林氏後裔共600多人參加漳州名賢林偕春故居縣級文物保護碑記揭牌。林偕春故居位於雲霄縣莆美鎮前塗村。故居總占地1200平方米,該建築二進一殿,三開間,大殿世德堂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懸山頂,抬梁式木石結構。前為門廳、天井,兩側回廊,前辟三門,正門兩側抱鼓石高1.25、鼓面直徑0.61米,埕前配建照壁,紅色的房梁,灰牆灰瓦,古樸、厚重、大方。
林偕春故居負責人林仲凱說,“林偕春故居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有著較高的文物價值。林偕春祖籍漳江下游佳洲島郭墩自然村,因近海多盜,其祖母擇遷莆美鎮前塗村,遂生長於此。林偕春故居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由古建築修復設計專家擔綱設計,在大量走訪調查的基礎上,形成復原效果圖,現保存明中期建築風貌。下階段,故居將規劃周邊環境改造及開發,將其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勝地。”
雲霄縣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湯毓賢介紹,林偕春一生光明磊落,匡扶正義,仕途坎坷卻凜然不屈,權勢壓頂仍剛正不阿,清廉勤政且業績卓然,憂國憂民而鞠躬盡瘁,淡泊名利留道德文章,高風亮節以長昭後人。他的愛國情懷,在道德文化上秉承了傳統儒家仁愛、仁政等思想的豐厚積澱,汲取了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底蘊;在情感層面上根植於對平民百姓的樸實感情,更發乎對閩南這塊土地深厚的鄉土情結和對家鄉民眾深切的同情愛憐。林偕春著述甚豐,除了載入《明史·藝文志》的《雲山居士集》及參與編修《實錄》、《承天大志》、《漳浦縣志》外,還著有《三國志摘》、《晉書北史抄略》等,為後世留下《安攘要論》、《邊防總論》等見地猶深的經世華章,至今仍具有借鑒價值,其道德文章氣節,是留給後世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據記載,林偕春(1537~1604年),字孚元,號警庸,祖居福建雲霄東廈鎮佳洲島。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雲霄縣明代鄉賢。他經歷嘉靖、隆慶和萬歷三朝,歷官翰林院庶吉士、檢討、編修,湖廣按察司副使、兩浙學政、南贛兵備副使、湖廣布政司右參政。他立朝勤政剛直,居家心系民瘼,卒後欽賜祭葬,是一位被大學士黃道周尊稱為“先正偉人”、孝廉雙馨的歷史名賢。
林偕春一生光明磊落,匡扶正義,他不畏權勢,剛直正派,清廉勤政、舉賢任能,並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林偕春“真愛給黎民”。逝世後被百姓奉為神明,建廟祭祀尊稱為“太史公”,成為一方保護神。相傳他於隆慶間(1567-1572年)曾侍讀於太子,故民間又尊稱其為“林太師公”。林偕春鮮明的愛國思想,歷來深受人們尊崇和景仰,閩南、粵東和台灣有很多民眾信奉“林太師公”,供奉太師公神像的廟宇至今已達百余座,較著名的有台北的福成宮、碧山巖,士林區文昌路太師公廟,台中的永隆宮,南投的太師公廟,雲林的廣福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