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南楊橋上,舞幾下手腳,伸幾個懶腰是馮連生每天清晨6點起來後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早晨的陽光很有穿透力,把這座“介宜陽之邑,通南北之衢”古老石橋和他的身影拖曳得很長很長。古鎮的一天也在居民們的煙火缭繞中開始了。馮連生,看了一眼橋那邊,古時候,一腳跨過去就是宜興的地界,一腳縮回來又回到武進地面。他今生的願望只是伴著古鎮走完自己恬淡閒適的人生之旅。
散落在鄉間的珍寶
去年底,我市一批專家對常州的歷史文化鎮(村)的保護情況進行了一次調研,他們驚喜地發現,還有部分有保護、開發價值的古鎮古村依然熠熠生輝。在我市2500年的開邑歷史中,這些古鎮、村,就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絢麗著常州的顏色。它們至今保留著典型的水鄉特征,蘊含著江南的璀璨文明。
據相關資料表明,常武地區曾經擁有建制鄉鎮70多個,由於行政區劃的多次調整,現有建制鎮為19個,行政村628個,其中部分村歷史上曾是鄉(鎮)建制。
由於水運的便利,我市歷史上的鄉鎮幾乎全部坐落在運河邊,橋名成為鎮名:湖塘橋、牛塘橋、橫山橋、小新橋、鄭陸橋、禮嘉橋、漕橋、寨橋等就是歷史的見證。新中國成立後60年的發展,我市鄉鎮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常武地區現有的建制鎮已經成為區域經濟、文化的中心,凸現出蘇南小城鎮特有的魅力。但是,由於在村鎮建設中缺乏對歷史風貌的保護,尤其缺乏對現存古鎮古村科學合理的規劃,致使我市歷史文化古鎮古村毀壞嚴重,小城鎮建設中出現百鎮一面,千村一式的弊端,缺少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的韻味。
三個最知名的古鎮
在常州眾多的古鎮古村中,孟河、焦溪和楊橋應是知名度最高的了。
孟河位於常州西北30公裡處,屬小河與孟河合並而成的建制鎮。孟河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簡開鑿通江運河而得名,又因明代嘉靖年間築城抗倭而俗稱孟城。鎮域內有文物點84處,古遺址13處,孟河老街尚存300多米,多為清代和民國建築,保持了比較完好的街區風貌。特別是孟河醫派馬培之、馬伯藩、費伯雄、巢崇山,著名畫家馬萬裡等名人的故居幸存,費伯雄故居已經修復,丁甘仁故居正在修復中,是難得的眾多名人集聚之地。
孟河最大的亮點在於,它的下屬村萬綏是“齊梁故裡”,這裡曾經出了南朝齊、梁兩代15個皇帝。萬綏原是鄉級建制,這裡保留著眾多古跡:目前,東岳廟、渡善橋、羅妃橋、北街、志公井、古銀杏、古戲樓以及齊梁蕭氏皇帝的家廟等遺跡歷歷可數。孟河鎮將把這裡打造成獨具特色的“齊梁故裡旅游文化”。
而位於市區東北部的焦溪古鎮,地處江陰、武進交界處,焦溪鎮有700余年歷史。境內有舜廟、舜井、舜田、朱元璋老師焦丙草堂等遺址。傳說中,人文始祖舜帝曾到過這裡;春秋時,常州的人文始祖吳季札也曾躬耕於此;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這裡留下過“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著名詩句,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資源。古街臨河而築,“面街背水戶通舟,台榭高低臨水際”。龍溪河蜿蜒東流,明清所建的青龍、鹹安、中市、三元古橋保存完好,名人故居保存比較完好的仍有近10處。
目前古鎮實際面積約為0.8平方公裡,大部分房屋為清與民國時期建築。現存古街3條,全長1650米,弄堂18條,長1200米。焦溪民居獨具特色:黃石砌成半牆高,黛瓦粉牆臨水照,顯得更為古樸。
與前兩個古鎮相比,位於常州市南25公裡處的楊橋神形就更肖“周莊”了。楊橋村民國時期為武進與宜興交界處的一個鄉,形成市鎮已有數百年歷史,現為武進前黃鎮下屬的一個村。楊橋古街形制保持基本完整,前街後河,前店後屋,依河而築,臨水而居,水鄉特色十分濃郁。村域內擁有古建築30多處,市級文保單位6處。南楊橋、五洞橋、百歲莊、太平橋、風情院、牧齋院、朱宅、丁宅、新四軍地下交通站等一批歷史建築雖然破敗,但舊貌依然,有的基本完好。歷史上,由於南楊橋地處東太湖與西太湖之間,是常武地區到宜興、無錫的必經之路,商賈雲集,街市繁榮。
上海、南京甚至北京的專家到這裡考察後,認為這三處古鎮、村是前人留給常州的一筆寶貴財富,精心經營和保護開發後,完全能與太湖周邊的周莊、同裡、甪直,浙江的西塘、南浔、烏鎮媲美。
古鎮保護人的酸甜苦辣
雖說,馮連生在楊橋過著平靜而安寧的日子,他的血脈已經完完全全烙上了楊橋不可磨滅的印痕,但是心中也有隱痛:看著古鎮一天天衰敗老去,他痛心疾首。
“聽老輩人講,楊橋過去是大碼頭,有南貨店、百貨店、綢布店、戲館,光飯店就有6家,沿街擺的小攤頭還都不算。”馮連生攤開手,盤點起舊時榮耀。聽說有人來修復楊橋,他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這裡開發慢了,被別人占了先,我們要趕一趕了”。
他說的“有人”就是陳真,一位有激情有夢想的中年人。1982年陳真從鹽城來到常州,創出了好幾個第一:開了第一家典當行;第一家婚慶公司;第一家川菜館;第一個搞性文化收藏展覽。他特別喜歡民俗文化,到淹城搞了不少有聲有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有人和他講,楊橋很有江南味道,不去看看?這一看,他就粘在心上了,扔不下,睡不著:這麼好的小橋流水人家,不修復出來可惜。
去年5月,陳真自己注冊成立了一家楊橋老街旅游開發公司,請專家進行街區修復規劃、整理楊橋的歷史文化資料,進行引資准備。他又自己先行投入在去年底修復了一家700多平方米的書場,請老藝術家來說書,場場爆滿。現在又修復了一幢400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原汁原味。
說到古村有的人不知道保護的重要,陳真語言沉重。有一戶人家要辦喜事,就把門前的青磚古道澆成水泥路,把白牆黛瓦換成了不銹鋼門窗,陳真上門求爹爹,告奶奶,“不要這樣搞,留點財富給後人。”“我要推摩托車,狗捉老鼠多管閒事!”陳真無奈,做這些事別人不理解,晚上想想有些辛酸,可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擻地去做這些他認為一刻也不能停的事。他做這些事,把自己前些年掙的“老本”全部搭進去,可是不後悔,“常州的古橋老街老房子越來越少了,像楊橋這樣保留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已屬鳳毛麟角,很有價值,並不亞於周莊、同裡、烏鎮,再不保護就岌岌可危了。”可是,他越干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呼吁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尤其政府要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一個緊迫的課題
2000年我市就已經列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但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中卻忽視了歷史文化鎮(村)的保護,至今,我市尚未有一鎮一村列入省級保護名錄。據專家們估計,如再不重視古鎮、村的保護,僅有的少量遺存,可能在5—10年內也將不復存在。專家們大聲疾呼:要趕快把古鎮村的保護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但是,目前的保護狀況尚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沒有及時編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我市這方面工作相對滯後,雖然《文物法》頒布以來,人大、政協進行過一些調研,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也提出過相關提案和建議,但未有實質性進展,歷史文化鎮(村)的保護一度游離於我市城鎮建設的規劃之外。
二是,普遍缺乏歷史文化村鎮需要保護的意識。人們在村鎮建設的過程中普遍認為歷史遺存的古街鎮是落後破敗的象征,必須大拆大建,否則有礙地方形象。有的甚至認為保護古村古鎮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一些地方領導不願申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創建衛生村鎮和新農村建設中,改變了古鎮村原貌,令人遺憾。
三是,相當部分的歷史文化鎮村已經遭到破壞。湖塘橋、雪堰橋、橫山橋、戚墅堰、奔牛鎮等地曾是我市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進入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在核心區域內進行改建,老街改成馬路、弄堂變成新巷、百年古橋紛紛拆除。楊橋、焦溪、孟河的一些歷史建築雖然有的已列入文保單位,但因為缺乏修復資金,也危在旦夕,如南楊橋的6處文保單位和焦溪的“進士廳”、孟河的馬伯藩、巢崇山故居等都已成危房,僅楊橋一地在去年的特大雪災中就倒塌老宅數十間。
專家建議,隨著近幾年的鄉鎮合並,居民紛紛向中心村鎮集聚,這給規劃與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創造了機會,並在重點保護和開發的基礎上,繼續積極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打造一張沉澱著2500年歷史文化內涵的常州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