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古鎮保護與發展 小橋流水間的“辯證法”

古鎮保護與發展 小橋流水間的“辯證法”

日期:2016/12/14 10:12:4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日前,300余位古城鎮保護專家及各地古城鎮保護相關官員來到,再次座談“古鎮發展與保護”這個話題。

  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主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發展論壇,今年已是第三屆。

  周莊、同裡、木渎、西塘、烏鎮……自久藏深閨的古鎮,一個接一個地被發掘,一個接一個地亮相,這個話題就從未淡出過人們視野。

  當一個上百年甚至千年歷史的古鎮,恍然揭開“世外桃源”的蓋頭,同現代社會對話之時,古鎮的“古”與現代社會的“新”相碰撞,保護 與開發、文化與商業、傳統與現代……一場“辯證”的思考與實踐在小橋流水間上演。

  整體保護的“周莊模式”

  周莊是中國古鎮保護代表性的案例,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走出了一條古鎮保護與旅游相結合的特色之路。

  ——這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眼中的江南水鄉古鎮。

  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主持了周莊、同裡、甪直、烏鎮、西塘、南浔古鎮保護規劃的學者,在古鎮街區保護與發展的問題上,阮儀三頗具發言權。

  而“周莊模式”便是他眼中古鎮初步保護成功的案例:

  1986年同濟大學為周莊制定的保護規劃中明確提出“保護古鎮,開發新區,發展旅游,振興經濟”的十六字方針,開創了江南古鎮保護的先河。

  根據規劃要求的嚴格實施,周莊古鎮的保護在實踐中取得了突出成效:保存完整且豐富多變的街河空間、小橋人家的玲珑閒適、清樸秀麗的民風民俗……對這些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的精心保護,為周莊贏來了旅游觀光的發展先機。

  更為可貴的是,1995年周莊古鎮在旅游業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時,還及時建立了“古鎮保護基金”,將每年古鎮旅游門票收入的10%用於古鎮保護,包括修繕歷史建築,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古鎮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等。這種用旅游收入反哺古鎮發展的做法,為古鎮的良性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也獲得了古鎮居民的擁護。

  “古鎮要發展、保護不能忘”的觀念如今天在周莊不僅是政府管理部門的點金石,更是取得了深入人心、全民參與的效果。這種嚴格按照規劃實施保護,強化歷史特色開展城鎮旅游,並將旅游收入回饋於古鎮保護的做法,被人們簡稱為城鎮發展的“周莊模式”。一時間成為全國上下擁有歷史遺存的城鎮爭相效仿的對象。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水鄉城鎮更是紛紛以“周莊第二”、“小周莊”、“可與周莊媲美”之名自居。

  辯證的眼光,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前不久,聯合國合唱團在結束了世博開幕日的活動之後來到周莊,走進小巷,觀看《四季周莊》,被這裡的美深深打動。目前,有無數“世博客”正走進周莊,體驗這個“中國第一水鄉”的獨特神韻。

  就在世博期間,周莊將作為最佳城市實踐區案例展示,以“水‘洗’出來的詩畫水鄉”為主題,多視角演繹周莊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之路,“辯證”的法則在這裡的小橋流水間得到了體現。

  如何平衡商業開發與旅游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歷來是各大古鎮面臨的博弈。

  對於一些古城鎮只求經濟效益,一味發展旅游,拆真造假、人房分離、盲目大修大建等,阮儀三痛心疾首:“古城鎮保護要有一個可持續的觀念,‘留存’要回歸到城鎮生活的真實性中去,讓居民受益。中國目前保留下來的、隱匿的、流失的、修建中的古城鎮村星羅棋布,絕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毀在我們手裡。”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副司長孫安軍表示,今後國家將繼續加大保護力度,制定和細化相關法規條例,完善動態監管體系,加強宣傳教育,提升保護技術支撐和基礎設施建設,令珍貴的歷史遺存風貌得到更好保護。名村鎮若保護不力將被取消稱號。

  據悉,自2003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了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1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4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08個。南京1月7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