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教授在甪直古鎮留影。

昭化三國古城,經過修舊如舊的保護,經歷了汶川大地震,依然挺立。

被保護下來的上海石庫門田子坊,現在成了上海灘的時尚高地。
給阮儀三教授打電話,他總是在途中、在全國各地,很少在上海。一個76歲的老人,不到1米65的個頭,常常帶著傷痛,卻有使不完的勁兒,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今天,整整五十年,一頭扎進了中國古城古鎮的保衛戰。
全國各地盼望他、感激他的人很多,最刻骨銘心的是四川廣元昭化鎮的百姓。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震源中心的廣元江河移位、屋毀人亡,可是在一片廢墟中有一座1800年的三國古鎮卻毫發無損、人畜平安。昭化鎮的官員和百姓給阮教授報告了喜訊,是因為2006年昭化實施的阮教授的保護規劃創造了奇跡。
這個奇跡讓阮教授興奮不已,他因此證實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技藝獨特的“抗震”功能。在規劃實施昭化修復方案時,阮教授除了遵循“保護原真,修舊如故”的原則之外,還在工藝上嚴格把守中國古建築先立柱後砌牆、木構建築采用卯榫不用鐵釘的原則。現在他明白了,在大地震中這個工藝可以確保“牆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塌”。數千年來,正是這個扎根於華夏大地的優秀建築工藝保護了中華兒女萬千生靈,現在卻被我們疏忽和遺忘了。古老的中國,城市化和現代化卻很年輕和幼稚,古城古鎮保護和城市化之間的沖突,幾乎伴隨了阮教授大半輩子。
1956年阮教授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讀書,當時校長和系主任都曾留學德國,他們認為蘇聯的城市發展沒有歐洲專長,1958年便請來德國教授上課。由此,歐洲保護古城另建新城的城市化理念在阮儀三的學生時代始便扎了根,他的畢業作品就是“蘇州古城中心規劃”。
1961年畢業,他不但留在了同濟,還協助著名的董鑒泓教授完成“中國城市建設史”課題。4年中,他跟隨董教授走遍中國100多個城市,所到之處阮儀三被深深震撼,古老的中國因地理環境與人文生態各不相同,所形成的唐、宋、元、明、清古城風貌和格局千姿百態,有政治型、商業型、經濟型、邊防型、民族型------豐富、博大、精深,比歐洲幾十個國家的教課書還要精彩,但是中國沒有專人和專門的學科去研究,更不被世人所知。
如果說六十年代的阮儀三是滿懷驚喜地調查著中國古城,那麼到了八十年初代,則被國內大規模的拆城修路行動驚呆了。在“汽車一響,黃金萬兩”口號的鼓動下,整個中國都在瘋狂拆古城、築公路、建新城,沒有一點障礙。就如1958年蘇州拆兩千年古城牆時,還是學生的阮儀三跟著系主任和德國教授前去勸阻。可是蘇州市長說:“那是拆封建主義圍牆,北京不是拆了嗎!”。“那是春秋時代的寶貝啊!不可復生。”阮教授至今心痛不已。
1980年阮儀三再次來到山西時,古城面貌完全變了。著名而珍貴的大型票號古城“介休”、“忻縣”、“祁縣”、“太谷”全被毀了,只剩下平遙。平遙也在拆,拉開了幾百米的口子,要拆180幢明清建築。阮教授直奔當地政府部門,可是沒人理他。他找到了省建委主任,並當場承諾:“只要停工一個月,我們就可以免費制定建設規劃,幫助實施”。
隨即阮教授帶領12個學生在平遙搞測量做規劃,又將當地文物保護和技術人員請到同濟大學免費培訓。同時他還請國家城市規劃和文物保護部門的權威人士和省級官員到平遙考察,從而爭取到了保護經費。國家建設部總顧問鄭孝燮和國家文化部文物處處長羅哲文十分激動,在阮儀三的規劃書上寫下“這是刀下留城救平遙”的批文,規劃書被省建委批准了。
平遙古城就這樣保了下來,以後和麗江古城同時入選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開創了中國規劃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先河。而當年阮教授帶領的12名學生,都成了當今中國城市建設的棟梁,分別走上國家和省市級規劃建設部門的領導崗位,其中吳志強就是上海世博會總設計師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前院長,李曉東擔任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1982年,中國頒布了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名錄,古城保護終於列入國家項目。
阮教授的第二個精彩之作是周莊等六個江南水鄉的保護。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江南地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村工業化浪潮,收入能增加幾十倍的工業污染項目,吸引著地方政府逼不及待地拆橋、毀房、填河、建工廠、上項目。工業區、污染區和生活區、飼養區、幼兒園、小學校混為一體-------江南水鄉一片狼藉。
眼看著大批古建築瞬間被毀,阮教授心急如焚,他沿著公路找到水鄉,宣傳保護理念,阻止拆毀,卻被當地急於求富的官員當作瘟神趕走。那個年代根本沒人相信有一天破破爛爛的古鎮可以靠旅游賺大錢。無奈之下阮教授另劈蹊徑。
一個畫畫的同事告訴阮教授,蘇州的周莊是靠搖船進去的,很窮,沒有工業項目。阮教授覺得有門,帶了30名學生直奔周莊,把老街區全畫了下來,一一規劃,不但免費,還將學校5000元科研經費直接匯入周莊,作鎮長的保護經費。那時在周莊住一夜只要一元錢,5000元是好大的一筆經費啊!周莊人相信了阮教授的誠意,也相信了阮教授的遠見。
1986年周莊等六個古鎮分別實施了阮儀三的規劃。1995年以後,古鎮旅游業漸漸興盛,2000年以後古鎮旅游帶動了經濟,一個鎮一年收入好幾億。以周莊為首的6個古鎮成了旅游大戶,走紅全國,確立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自然人文環境,發展旅游振興農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全新理念。那些搞污染工業的古鎮後悔了,但再也沒有條件學周莊了。
阮儀三的使命感和保護成果,讓他獲得了這個領域的最高褒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他頒發了“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麗江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古運河調查、三國古城保護、上海外灘保護、提籃橋猶太人居住地保護、上海老工廠保護、石庫門調查、蘇州河保護-------幾乎每個項目,阮儀三都是在第一時間向政府和輿論界發出最強的聲音,制止拆遷,呼吁保護。他不但拿出調查報告、規劃措施,還身體力行地參與保護。今天上海和全國各地許多保存下來的重要項目,都曾留下阮儀三的呼喊和心血。
最近,阮儀三正在完成第二批江南古鎮保護項目,其中有上海的朱家角、新場,江蘇的木渎,浙江富陽的龍門,寧海的前童,紹興的安昌,每個古鎮都有特色,體現了中國古代鄉鎮建築的精彩紛呈。在上海,阮教授的目光落在了石庫門。上海保護了萬國博覽建築卻把中國城市民居石庫門忽略了。他的學生花了一年多時間,走遍上海角角落落,拍下數萬張照片,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了石庫門保護區的規劃方案。
五十年代德國教授“保古城、建新城”的城市建設理念,阮教授在幾十年的實踐中已有了中國式的發展。他說,中國民居建築的人文理念與建築特色和歐洲不同。中國理念強調“天人合一,合家團聚”,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都是上通天下通地幾代能團聚。歐洲的居住理念強調功能,按起居、會客、臥室劃分。他說:中國的建築文化和建築原素,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根基和營養,不能搞成歐陸風情。在上海應盡可能多地保護石庫門建築。只有這樣,才能保留中國未來城市的歷史命脈和機理,才能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美麗城市,成為與歐洲保留了15至18世紀風情的比利時、盧森堡有同樣魅力的世界文化中心。
一個有使命感的專家,用一生奮斗引領著自己研究的領域,他代表了一個時代。阮儀三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