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發現一座蛋圓拱亂石橋
日期:2016/12/14 12:19:50   編輯:古建築保護 文物專家日前在寧波海防遺址——狹石嶺龍口土城發現了我市首座蛋圓拱亂石橋,此項發現填補了寧波橋梁建築史上的空白。
區文管辦主任謝國旗告訴記者,橋位於瞻岐鎮方橋村小嶺頭水庫淹沒區終端的狹石嶺腳,為一座蛋圓拱亂石橋,即橢圓拱。橋下匯入狹石嶺溪與深坑山大溪之水集於一溪後,通向小嶺頭水庫,也是該水庫的唯一主水源。
橋全長8.77米,寬3.38米,橋拱跨4.84米,孔高2.63米。謝國旗表示,用取自溪中自然大卵石作為砌橋梁的原材料,不但工藝精巧,而且解決了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實際需要的技術難度。因為,這座橋通往甬上海防前沿之一的狹石嶺土城,是大嵩地區歷史上唯一進出甬城的近道橋梁,而土城又隨著明朝始築大嵩城起,直至清末的1900年才完成整體防御工事。其嶺上於嘉慶乙亥年(1815年)立的玉泉亭碑記載“蓋千百年有茲矣”“官將之車馬”等上千字的碑文。由此分析,因車馬需要拱橋的平緩結構,同時,因平緩結構帶來雙溪匯合處的過水能量,橋過低會漫水、過高會削弱重心力度而被沖垮,且過高亦會造成不必要的通馬車之難度,所以,造就了這座橋獨特的工藝和造型。
根據1815年碑記推斷,這座橋應建於明代或明晚期。
此外,2011年,由寧波出版社出版的《寧波老橋》一書記載,奉化巖頭村廣濟橋“為寧波唯一的蛋圓拱石橋。”因該橋為加工成方石後所砌築的石橋,雖然難度亦大但是可借鑒箍桶匠的木桶技術做法。而此次發現的狹石嶺蛋圓拱亂石橋完全以大自然卵石依托人工高超技術砌成,所以是迄今為止填補寧波橋梁建築史上空白的實例,是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