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海寧追潮 八卦一些皇家舊事
日期:2016/12/14 10:11:00   編輯:古建築保護去海寧追潮,是個另類的方式。別以為只有中秋前後才有,其實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日月對地球的吸引力一致,引潮力最強,湧潮也就最大。 所以選擇這個當口去海寧,能體驗特別的涼爽。值得一提的是,不但能趕潮水的熱鬧,還可以在與皇家糾纏頗深的海寧八卦一些皇家舊事。
海寧
八卦故事
一日兩潮 海神廟中聽一段懸疑故事
海寧鹽官觀潮由來已久,與海寧潮有關的故事也由來已久。
因為海寧鹽官的潮水一天之中有日潮和夜潮兩次,所以叫“一日兩潮”。與這個“一日兩潮”相關的真真假假的皇家故事,恐怕是關於潮水故事中最詭異最具懸疑色彩的一個了。
這個真真假假的故事是:傳說雍正以篡改遺诏的手段謀奪了皇位後,還殺害了與他爭位的十四皇子。此後夜夜惡夢,於是請願:朕在京城一天上一朝,浙江海寧一天有兩朝(潮),朕在那兒給你造一座銀銮殿,你到那裡去吧。於是海神廟便因願而建。
海寧湧潮
帶著這個真真假假的故事跨過海神廟山門的高門檻,走進這座宮殿建築。在儀門陳列著的海神廟復原模型上,找到了第一個懸疑:中軸線上有歌有舞、山門、儀門、正殿、御碑亭、寢殿和兩側配殿、天後宮、水仙閣等,整體建築結構對稱,氣勢宏大。但從設置看,是宮非宮,是廟非廟,若說是宮,裡面供奉著神靈;若說是廟,廟裡不可能有戲台、寢殿樓,更不會有道院、天後宮。
回頭再端詳海神廟中最為雄壯的建築正殿,有了第二個懸疑:重檐歇山頂式宮殿建築,正脊中雙龍搶珠。脊梁兩側有高大的鸱吻。看這廊柱,前後左右共有24根,均是用整塊漢白玉雕刻,每根重5—6噸。在封建社會,一般來說,漢白玉石料的規格高,只有皇宮皇室及文廟可用,其它地方一般不能用,但海神廟卻是個例外。而這樣的工程,在當時只花了一年零九個月就建成,而且用的款項是“撥內帑十萬”也就是說雍正是從自己的“私房錢”裡開支的。
進了大殿,第三個懸疑來了:正上方掛著雍正敕的匾“福寧昭泰”。正中供奉的主神是“浙海之神”。只見他頭頂珠冠,身著皇袍,但卻手持朝笏,似乎並非在接受別人的朝拜,而是躬身朝拜別人,這君不君臣不臣,不倫不類的樣子又成了人們懷疑他是康熙第十四子化身的一個“依據”。
左右配神分別是當年修築海塘有功的吳越王錢镠和民間傳說的潮神伍子胥。再看頂部花紋,共有五彩團龍、團鳳圖案81個。廟中怎麼會龍、鳳圖案呢?這似乎又是海神廟的一個不尋常之處。
再往後走便看到了御碑亭。碑身正面是雍正口述的《御制浙江海神廟碑文》,陰面是乾隆口述的《御制閱海塘記》。據說父子雙皇碑在全國只有鹽官海神廟中一處。在這碑文中,有人又找出了懸疑:帝王對碑文的行文格式非常嚴謹,每遇到“天”字它是代表神權的一定頂格,表示第一位。乾隆的名字是代表皇權的當然要比“天”字低。而兩者之間只能是已故先皇的名字或直系皇室長輩的名字。神仙與皇室其他成員的名字當然要低一等排到第四位。而在這碑文中“海神”二字並沒有排在第四位,而是排在“天”與乾隆之間。這只能一種解釋:海神就是乾隆的直系長輩——他的叔叔。
宰相府第-宰相府第風情街
宰相府第-宰相府第風情街
一潮四看 潮起潮落中找到世間公道
海寧鹽官潮簡單分是一日兩潮,但最懂行的人講究的是“一潮四看”。所謂“一潮四看”,單日潮就有“一線潮”、“交會潮” “返頭潮”之分,加上夜潮,就變成一潮四看了。一個自然現象引起的潮水,在看潮人的眼裡憑空多出了許多別樣趣味。
潮水的來去是根據日期的不同,每天有固定看潮時間的,夜潮有時會在晚上2點到來,喜歡看潮的人會從晚上12點就守在觀潮點等著潮水,等潮水退去後隨便找個地方迷上一陣,第二天又去趕日潮裡的另外幾潮。而且由於江道的變遷古今觀潮的最佳點也在不斷沿江下移:唐宋時觀潮勝地在杭州,從明朝以後觀潮勝地已移到今天的海寧鹽官,上世紀70年代以來,要在鹽官鎮以東十幾裡的八堡才能看到最精彩的湧潮。
觀潮人為了看到這些奇觀,除了熬夜還要來回奔忙。如此辛苦趕潮,卻樂此不疲,海寧潮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據這種潮水的超級粉絲說,海寧潮潮頭可達3-5米,最大高度可達8米以上,這是世上罕見的。塘岸上曾有一只鐵鑄的鎮海神牛有一噸半重,卻好多次被沖出十多米遠去。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感受自然的偉力和神奇恐怕是觀潮粉絲們不辭辛苦追潮看潮的原動力吧。偶爾讓神勇的潮水幫自己去懲戒一下制造人間不平的某些人,還世間更多的公道恐怕是觀潮人內心的另一個美好願望。所以,講起潮水的神勇,他們願意提起這樣一個故事:據說那個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的真正凶手宋高宗趙構,在金兵追殺下卻是只知道南逃的,逃到杭州時驚魂未定地在“歸德寺”過夜。誰知半夜潮水來了,奔騰咆哮如千軍萬馬掩殺過來,宋高宗以為金兵趕到了,竟嚇得動彈不得,狼狽不堪。後人便用“十萬軍聲半夜潮”來嘲笑他,連“歸德寺”也改名為“潮鳴寺”了。
海神廟
陳閣老宅 借假語村言八卦皇家事
“陳閣老宅”是海寧人最樂此不疲的談論話題。海寧原本是清代大學士陳天龍的故居。現在海寧鹽官的宰相風情街,還是一個很好的游覽景點,小橋流水,別有風味。
但在當地百姓中更感興趣的是傳說雍正把與自己的女兒同日出生的陳元龍的兒子“調包”了,所以乾隆並非雍正所生,而是陳元龍的親生子。並把這個傳說故事與陳閣老宅糾纏在一起,而且講得活靈活現。比如:明明是九小姐住的花樓閨房,卻偏要叫做“公主樓”,因為陳元龍的女兒是雍正皇帝女兒“調包”調來的。再如相傳乾隆親自為這裡的“雙清草堂”題寫匾額,“雙清”不是“雙親”的諧音嗎?至於乾隆四次到海寧來視察海塘都住在陳家。他特別喜愛在這裡的園林,賜名“安瀾園”。回北京後讓工匠照原樣在“圓明園”中造了個“安瀾園”,更成為他與陳家關系非同一般,是他思鄉心切的“證據”了……因此陳閣老宅在人們心目中也就變得更加神秘尊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