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貢院挖出兩口清代水井
日期:2016/12/14 12:17:17   編輯:古建築保護工作人員撥開地表泥土,露出清代水井井台。黃丹彤 攝
歷史圖片中1870年的廣東貢院。黃丹彤 攝
兩口清代廣東貢院水井近日在廣州文明路215號“鐘樓”,也即廣東貢院舊址的地下被發掘,這是繼去年地下發現清代廣東貢院號捨基址後又一考古發現。昨天,廣州魯迅紀念館館長吳武林向廣州日報獨家報料。
“鐘樓”原是清代廣東貢院的一部分,曾為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也是1927年2月至9月魯迅到廣州居住的地方。
吳武林介紹,“鐘樓”歷經3年閉館大修,已進入收尾階段。工程將於年內完工,總投資達1400多萬元。“鐘樓”修復後將分為國民黨“一大”舊址和廣州魯迅紀念館兩部分布展對外開放。同時,部分發掘現場也將對外展示,消失近百年的廣東貢院號捨將重現容貌。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報告顯示,此次勘探發現,廣東貢院遺址保存完好,中軸線上的石條鋪路面通道尚存,號捨地基和室內鋪面大部分保存完整,其建築規格規模與文獻記載完全相同。
大修期間,考古人員認識了貢院基址的保存現狀,結構布局和建造方法;同時也弄清了國民黨“一大”舊址建築原來地基處理情況。從“鐘樓”大院地下發掘數量達104箱之多的明清陶瓷殘件,其中以燈具殘件和碗碟等日常用品居多,有專家推測是當年考生遺棄物品。
記者昨天聞訊赴現場看到,兩口水井都被泥沙填埋,第一口位於“鐘樓”向南大院露天的芒果樹下,由青磚構築而成。施工人員介紹,這口水井是兩個多月前發現的。另外一口水井幾天前被發現,位於“鐘樓”東外牆4米、地下0.3米處。井面砌有長0.7米,高0.38米,厚度0.1米的方形井台石壁,井身由圓形青磚砌成,井內已被沙土填埋。據介紹,水井將先做封閉保護,井下考古將於明年展開。
吳武林向記者展示了一張1870年的廣東貢院外景圖,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通向貢院筆直的五條麻石路,兩邊樹木後市整齊排列的號捨,道路兩旁樹下,可以清晰看到多口水井。
另外記者在“鐘樓”原國民黨“一大”會堂南向牆角,見到了清代廣東貢院號捨基址。負責跟進施工的廣州魯迅紀念館館員潘力飛告訴廣州日報記者,號捨遺跡是在加固地基時發現的,距離地面不到0.5米深。考古人員在發現遺跡後馬上進行了相關挖掘,根據現場發現與歷史文獻資料的對比,基本確定現場基址是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的廣東貢院號捨。“所幸,盡管歷經400多年變遷,號捨被拆除重建時,地下的遺址被破壞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