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歷盡滄桑五百載明代敕命石碑邢台重煥光彩

歷盡滄桑五百載明代敕命石碑邢台重煥光彩

日期:2016/12/14 10:08:2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儀式

    5月6日上午9時,位於邢台市橋西區張寬村文化廣場上,站滿了來自該村及其它地方朱氏家族成員。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朱氏後人,他們來此的目的只有一個——參加本家族的明代敕命碑重新落成儀式。

    當日上午10時許,經過簡單的儀式,朱氏後人依次走進放有石碑的閣中,向代表先人的石碑行禮。整個石碑連碑座高約1.7米,寬度在50公分左右,雖然碑上的字跡大多已模糊不可辨,但依稀可看到“朱魁”、“太孺人”、“弘治四年”等字。據村裡的老人講,此碑上镌刻著明孝宗皇帝敕命诏書,乃是賜給朱氏先祖、當時朝中大臣朱魁父母爵位俸祿的聖旨诏書文碑。

    “伙伴”

    據了解,此碑為明弘治四年所制(公元1491年),距今已521年,曾立於該村西南1華裡朱氏祖墳前。已是耄耋之年的朱光華回憶說,在上世紀40年代初,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時,每次從朱氏祖墳前經過都能看到這座敕命碑,起初他並不知此碑來歷,後從其祖父處才得知,此碑為皇帝賜於朱氏先人的聖旨诏書文碑。“墳上起初有兩塊碑,一尊為現在所見到的敕命碑,另一尊為擔任雲南某地都堂的朱尚,做官後為其祖宗立的祭祀謝恩碑。”朱光華說。

    與朱光華老人同村的朱榮海告訴記者,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石碑周圍到處是草地和莊稼,還是孩子他,常常會到村西南割草喂豬,每每割累了便會和伙伴們騎在石碑上玩耍。

    “站在石碑上能看到很遠的地方,我們小孩子都喜歡站在上面眺望。”朱榮海說,雖然時常會從石碑上跌落,但對沒有其他娛樂項目的他們,石碑無疑是他們最親密的“伙伴”。

    新生

    然而帶給一代又一代村民美好回憶的石碑,卻在上世紀50年代末被用做牲畜棚門垛。當時為了保護碑文,朱光華在建牲口棚時,曾將石碑正面朝下放置,這才避免了碑身镌刻文字過度磨損。機緣巧合,上世紀70年代末,村中分宅基地時,恰巧又將藏碑馬棚分到了朱光華家,得到石碑後,他將其置於院中,每日悉心呵護,這一晃便是30年。

    2010年5月份,當時負責打掃街道衛生的村民朱海和朱凱意外發現了石碑,在得知石碑來歷後,二人決定要更好的將石碑保護起來。2011年4月,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來到該村,確定該敕命碑確為明代,屬於流散文物,並為村民講解了碑文內容。同年11月,張寬村朱氏後人集資1萬余元籌建藏碑閣,於2012年5月落成。至此,歷經500余年滄桑的明代石碑終於在新時代重煥光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