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探秘千年古剎慈雲寺 300多座僧人墓地藏於寺中

探秘千年古剎慈雲寺 300多座僧人墓地藏於寺中

日期:2016/12/14 12:22:07      編輯:古建築保護

    消失的慈雲寺是怎麼被找到的?這要從一塊湮沒於山林野草中的石碑說起。據領隊的考古隊員徐進介紹,這塊名為“聽泉律碑”的石碑於2009年在九龍坡區慈雲山的半山腰上被偶然發現,如今已被運往九龍坡區文管所保護。

    墓碑上的文字記載著一名明朝人游歷慈雲寺的經歷,而經考證他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大學士王應熊“碑上刻有‘慈雲寺十景’,但由於年代久遠,字跡風化,只剩下飛鳳照水、山城掛月、天馬騰驕和多子奇峰四景。”徐進說。

    石碑的發現,為專家們尋訪古剎提供了線索。2012年,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考古隊員在距離石碑數百米之外的慈雲山山腰上,找到了已被泥土掩埋的慈雲寺遺址。經過近3年的勘探和發掘,走馬鎮慈雲寺遺址終於重見天日。專家稱,雖然據史料記載,走馬鎮慈雲寺始建於唐代,歷經元、明、清三朝,但在實際的考古發掘中,最早只找到了明代的遺址。“慈雲寺遺址考古發掘顯示,寺廟曾於清初重建、康熙年間得到恢復,並於乾隆四十六年和五十五年兩次擴建。”

慈雲寺遺址俯瞰圖

考古人員正在向文物志願者介紹慈雲寺遺址的院落結構

    一處與慈雲寺相關的禅院遺址——竹林院,包括禅院、墓群和窯址三部分。300多座僧人墓地藏於寺中

    站在慈雲寺遺址旁,昔日雄偉的大殿已然不在,放眼看去,除了通往寺內的石階、殘存的地基、巨大的石質柱礎和偶見蹤影的題刻外,曾經香火鼎盛的慈雲寺一片蕭索。

    慈雲寺究竟是何模樣?通過保存較好的地基,專家們復原了寺廟曾經的風貌。與平原地區的寺廟不同,走馬鎮慈雲寺是依山而建,整個寺廟坐西北朝東南,從東南往西北中軸線上依次為前殿、院落、大雄寶殿以及觀音殿遺址。如今,三重大殿的木質部分已全部損毀。指著石基上有序排列的10個直徑1米的圓鼓狀石墩,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考古專家說,它們就是慈雲寺大雄寶殿裡的柱礎,其上曾有巨大的木柱直通殿頂。

    除了三重大殿之外,順著殿旁的小路往林中走去,300多座各式各樣的墓地出現在記者眼前。“這是主城區寺廟中現存最大的古墓群了。”專家稱,該墓群為宋代至清代慈雲寺僧人墓群,其中以慈雲寺住持崖墓、第五世住持墓、白楊後裔墓、淨修禅師墓等為代表。

    “走馬慈雲寺的營建從側面見證著一個驿站到集鎮的變遷,體現著巴渝山城建築的地域特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專家說,作為重慶地區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寺廟遺址,慈雲寺遺址的考古發現對重慶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和補充地方史,以及對川渝地區禅宗文化、宗派傳承的研究有著重要作用,也對川渝地區佛教考古的研究有著推動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