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蘇州(2014-2020)規劃發布 新型城鎮化布局“1450”

蘇州(2014-2020)規劃發布 新型城鎮化布局“1450”

日期:2016/12/14 21:51:40      編輯:古建築保護

     《蘇州市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2014-2020)》發布

  
    近日,蘇州市政府發布了《蘇州市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2014-2020)》。規劃闡明了蘇州未來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1450”的空間形態和建設城鄉一體的新型社會總體目標、重點任務與發展路徑,提出城鄉一體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關鍵舉措,是引領蘇州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性規劃。

  “1450”城鎮化空間體系

  1個中心城市

  蘇州

  對於中心城市,要加快促進蘇州中心城市由單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轉變,強化中心城市的區域性科技文化、經濟金融中心地位和科技、產業、人才、投資、信息等發展要素集聚功能,不斷提升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圍繞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優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盤活低效存量土地資源,強化城市空間集約高效利用,逐步實現增量土地由低增長向零增長轉變。

  4個副中心城市

  昆山、太倉、常熟、張家港

  培育發展四個縣級市,使昆山、太倉、常熟、張家港由“中國百強縣”真正成為長三角區域的次中心城市,以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強化城市功能,優化空間布局,實現快速城市化向城鄉現代化轉變。

  50個中心鎮

  50個鎮則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原則,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走多元化特色化的城鎮化道路,加快推進就地城鎮化,增強人口經濟集聚能力,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質量提升。加強建制鎮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資源配置的傾斜力度,進一步增強建制鎮的凝聚力和影響力,發揮其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主導作用。

  實施“雙基點”城鎮化戰略

  《規劃》提出,把推進“1450”城鎮空間體系的形成作為我市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空間戰略。以城市和小城鎮為雙基點,推進中心城市和縣級市以創新驅動為主的城鎮化和以小城鎮為主的“就地城鎮化”並舉的城鄉共生型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主要交通干道為紐帶,加強新城區、小城鎮、新型農民居住區建設,推動城鄉空間結構由點軸發展模式向網絡化發展模式轉變,形成“1450+新型農村社區”城鄉網絡空間結構,不斷完善中心城市、4個縣級市和50個鎮功能,提升蘇州市域城鎮體系整體實力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

  7個方面目標

  《規劃》提出了7個方面的目標:城鄉發展一體化質量顯著提升;產業空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城鄉空間布局形態進一步優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土地節約集約水平進一步提升。

  到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80%

  在城鄉發展一體化質量提升上,《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鄉收入差距保持在1.9∶1之內;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成為主導,建成區人口密度逐步提高,除重點村和特色村外,農民集中居住率進一步提高。

  在城鄉空間布局形態優化方面,《規劃》提出,確保全市生態紅線區域占國土面積比例達37%以上;優化提升“四個百萬畝”發展水平,守住耕地保護、開發強度、生態保護“三條紅線”,確保總面積不少於410萬畝。

  《規劃》還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實現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和城鎮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新成長勞動力免費接受基本職業技能培訓的全覆蓋。特別是後一個全覆蓋,是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首次列出的指標。

  在土地節約集約方面,《規劃》提出,到2020年末,全市單位GDP占用建設用地降低40%。

  6大重點任務

  《規劃》確立了我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點任務,包括優化城鄉產業結構、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推進人的城鎮化、加強城鄉社會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金融服務功能等6個方面。同時,也提出了如“都市村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等新穎概念。

  發展都市村莊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在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方面,《規劃》提出,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4個副中心城市和50個鎮為增長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1450+新型農村社區”城鄉網絡空間結構和布局。具體包括促進各類城鎮協調發展、建設江南特色美麗鎮村、推進產城融合、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等。

  其中,在產城融合方面,提出了“積極培育新型農民集中居住鄰裡,發展都市村莊”。根據自然、人文資源條件,村莊布點與規模連片、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四個百萬畝”產業空間布局相適應,大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按照TND模式(傳統鄰裡開發模式),建設一個功能混合使用、可持續發展的,集住宅、農業服務、教育、零售、保健、旅游和商業機會的新型都市村莊,提高村莊現代化水平。

  在推進人的城鎮化方面,《規劃》指出,城鄉一體化下推進人的城鎮化的基本任務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和按常住人口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其中,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規劃》提出“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明確劃分政府、企業以及轉移人口家庭和個人的成本分擔責任。

  完善體制機制

  《規劃》提出,要完善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包括健全城鄉一體的發展機制、推進四規融合試點、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城鄉管理模式、健全城鎮住房制度等方面。

  推進“六個一體化”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萬左右

  在健全城鄉一體的發展機制方面,《規劃》提出,健全城鄉統一的商品流通、市場監管、社會保障等制度機制,促進土地、技術、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在城鄉間平等交換、自由流動配置,持續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

  在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上,《規劃》提出,規定城市增長邊界,到2020年,蘇州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萬左右,中心城區400萬人口,保持人口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同時,以“1450”城鎮空間體系引導人口的合理分布。

  在健全城鎮住房制度方面,《規劃》提出,穩步推進住房商品化、社會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按照“高端有約束、中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的原則,面向社會不同收入階層,建立完備的城鎮住房供給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健全與人口流動相適應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完善住房保障貨幣化補貼機制,住房保障形式逐步調整為貨幣化為主,實物為輔。優化保障性住房籌集和使用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機制。探索將穩定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入退出機制。探索將穩定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