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門城牆中新建的“中張家巷”水閘門。□記者杭興微攝
高23.8米的城樓,是市區最高的城樓;南北兩端殘坡的設計讓城牆更具滄桑感; 兩個水城門與幾公裡外的東方之門正好連成一線,古今相融……建設工程已經接近尾聲的相門段城牆亮點頗多。更值得關注的是,相門段城牆“肚子”是空的,裡面7000多平方米的空間都將派上用場。
6個門洞是入口,博物館等開進“肚子”
總長近650米的相門段城牆南起干將路,北至耦園,其中新建城牆370米,其余為遺址部分。城牆底寬12米,頂寬9米,高8.45米。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段城牆目前正在進行城牆腳下地面的鋪設、綠化及亮化等收尾工作。
該段城牆設計負責人計明浩告訴記者,古代的城牆,內部都是實心的,是用土一層層夯實而成,因此沒有可以利用的空間。但是在現代,隨著建造工藝的改進,采用混凝土建造結構,不僅使城牆更為牢固,而且也為城牆“肚子”裡的空間充分利用提供了可能。“整個城牆‘肚子’ 空間共有7439平方米,南段城牆的空間,我們設想做一個城牆博物館。”據計明浩介紹,這個城牆博物館分上下兩層,面積有900多平方米,今後可展示一些有關蘇州城牆的史料。“根據裡面的空間安排,還規劃有一個小型的多媒體展示中心。”“在城牆的北段部分,還有近5000多平方米的空間,則計劃開設些文化氣息比較濃厚的書吧,藝術品、工藝品展示空間等。”相門段城牆監理方負責人張華告訴記者,由於設計時就已經考慮了空間的充分利用,所以城牆在建設的過程中,包括采光、供暖、消防、通風等因素在建造時都有充分考慮。
站在城牆西側,可以發現,除了水陸城門,北段城牆還有6個門洞,“這在過去叫藏兵洞,是藏兵的地方,這6個洞就是以後進入城牆‘肚子’的入口。”
殘坡設計,城牆更具滄桑感
在相門段城牆與平門段城牆中,都設有殘坡。相門段城牆的殘坡共有兩條,分設在城牆的南北兩端。“設置殘坡,主要是讓城牆更具滄桑感。”計明浩告訴記者,這是著名古建築學家阮儀三的建議。城牆在修建的過程中得到很多熱心市民的支持,曾發起了幾次舊城磚的捐贈活動,“我們最初設想,在南端全部用市民捐贈的舊城城磚來建造。”但是,由於捐贈的舊城磚有限,就設計處理成一段殘坡,殘坡曲折回旋,上面種上花草等綠化。在城牆的北端,同樣也設計了一個殘坡。“與平門段城牆所不同的是,相門段的兩個殘坡上,主要種植綠化,人是不能通行的。”
與平門段城牆相似的是,相門段城牆也有三個地方可以直接登上城牆頂———城牆西側一南一北兩個馬道,以及城牆中段部分、設計在城牆中間的樓梯。
設計巧合,三門一線,古今交融
相門段城牆設一個水城門、一個陸城門和一座水閘門。其中,水城門有兩重,兩重水城門中間還設有甕城。站在水城門西側,可以發現,兩重水城門與幾公裡外的東方之門處在同一軸線上,三門一線,古今交融。“也是設計時的一個巧合。”計明浩告訴記者,他們在設計水城門的位置時,也是多方查證史料,然後兼顧了干將路以及軌交1號線等交通干線,定位放線後最終確定了水城門位置。也是在建造的過程中才發現,水城門恰好與蘇州的地標性建築東方之門處在同一條軸線上,水城門東面,是現代開放的洋蘇州;而西面,則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蘇州,三門一線貫通,“古韻今風”得到完美呈現。
記者注意到,在城牆西側10多米遠的地方,一條長約800米的內城河已全部開挖好。據介紹,這條南北走向的內城河寬6至8米,水深2米多。河道設計可讓小型游船通行。
據悉,相門段城牆也將於9月底竣工後免費向游人開放。游人可通過干將路北側一個臨時出入口步入到城牆腳下。在整個工程全部完工後,市民將可通過兩條設在倉街的出入通道步入到城牆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