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區古城門拆留引爭議 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樓”
日期:2016/12/14 10:07:31   編輯:古建築保護
西安長安區下灤村有個古老的城門,它的去留讓全村人都糾結
老人們聽說有人建議拆掉城門,大多數都說捨不得
▲網上早期的下灤村城門照片,當時城樓上的箭樓相對完好
這是一個城堡的北門,數百年來,曾保護了村莊的安全,如今的它,老得僅剩下一個城門岌岌可危。
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道辦下灤村這段古老的城門,最近成了村民爭議的焦點:是去是留,讓整個村裡的人都很糾結。有人說,應該拆掉,現在成“危樓”了,很不安全;也有人說,它曾抵御過外敵入侵,應該作為文物保存下來。
眼前的城門:
斷壁殘垣岌岌可危
從環山路向北走,下灤村城門屹立在村口,城門下方是石條、上部用磚包邊,裡面是土坯牆,城門上的箭樓已經坍塌。村民說,這是三年前城樓失火導致的。
城門裡有六七米長,兩扇城門分立在兩旁,城門上還有一層鐵皮,上面有“大清光緒三年冬月吉日造”,顯示了這個大門建造時間。
“這個只是門的時間,城堡在明代就建造了。”村民稱,之前,村裡被土匪圍攻時,城門被燒壞。後來,村裡有人在京城做官,就從北京運來鐵皮,將城門包住,並留下當時光緒三年改造的時間。在城門下邊有包著鐵邊的小洞,村裡老人說,這是槍孔,用於抵御外敵入侵的。
“這個城門是周圍好幾個村子的交通要道,有150多名學生上下學從這裡經過,但城門快坍塌了,很危險。”村民稱,因為當年生產隊在這裡建庫房,所以保留至今。
古老的城門:
抵御外敵保衛村莊
72歲的退休老教師田育安是下灤村村民,“小時候,城樓有十多米高,還有城牆,將村子包圍一圈,長約1600米,有北門、東門、西門和南門四個門,南門還有甕城。”田育安說,城牆上有兩三米寬,小時候,他們經常上去玩。
71歲的張來生老人說,門外現在的一段廢棄的水溝,就是以前的護城河,有4米左右寬,水深兩米左右,以前護城河圍繞著整個城牆,“小時候還在裡面游過泳,裡面有魚,我們還撈魚來著。”
57歲的田蓬勃說,10年前,一輛超高車輛通過時,將城門門樓內頂部撞掉一部分,村民及時進行了修補。“就這一段,修補過,原來是個暗道,上樓後,如果外面有敵人,可以用開水從暗道倒出,燙傷敵人。”村民說。
村裡的老人說,村裡面還有地道,這個地道是在抵御外敵失敗後,村民進行自我保護全部轉入地下,敵人入侵時只剩一個空城,如今這個地道已被泥土填滿,上面鋪成了水泥路面。
城門的未來:
年輕人想拆除 老人想保護
據了解,2008年,西安市文物普查隊員在下灤村發現這處堡址,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北城門是灤鎮街道辦轄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城門建築。
當時專家認為,這個堡址城門上寫著光緒三年改造的時間,對於研究清代晚期關中地區城堡的平面布局、城門建築特征提供了實物資料。當時確認這個堡址南北長280米,東西寬約260米。堡址不僅原有南門、東門、北門,還有城牆、炮樓、城壕,城內有一條南北向正街,五條東西向小街,現僅存北城門與東北部城壕一段。
田育安稱,他查詢了很多資料,問了很多老人,得知這個城堡應該是明朱元璋時建的,距今有600年以上的歷史,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
在1978年曾擔任過村支部書記的田恆心說,目前,他們已將申請文物保護的相關資料報到了長安區及西安市文物保護部門,希望能夠將這個城門樓列入文物進行保護。
如今,這個城樓已經老了,若再經過雨季,可能會坍塌。“有年輕人考慮到村民及孩子的安全,希望把這個城門樓拆掉,但村裡老人不同意,認為這應該作為文物保存下來。”下灤村村委會主任田百迎說,如果不拆,安全很難保證,“如果拆掉,或許就會遭村民痛罵,說我不尊重歷史遺存,真的很糾結。”
昨晚,陝西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李衛說,對於下灤村村民說城門樓明代就有的說法,他認為可能性不大。他說,明代社會相對穩定,村莊一般不會修建這樣的防御工程。清代晚期,社會比較亂,一般會修建簡單的城堡、城門或城牆,用來抵御外來者進入村莊破壞、搶劫等。
(編輯:申燦)